杨锦麟:川剧保护必须“接地气” 期待青春版川剧

2012-12-15 21:27:48 | 成都热线 | www.cdrx.net

  川剧保护必须“接地气”

  “我早就知道这里是川剧迷的戏窝子!”一身深褐色唐装的杨锦麟一边咂着盖碗茶,一边指着身边的李伯清跟记者闲聊起来,“当年还是李大哥带我来的这里!”原来,2004年杨锦麟参加广安的一个活动时曾借道成都,当时正在深圳演出的李伯清闻讯后专程赶回来,把杨锦麟带到悦来茶园。“这么多市民来这里品茶、看戏,不愧是川剧迷们的戏窝子。”杨锦麟感慨,“不管是川剧、京剧、昆曲,还是别的戏种,在当代社会来看,戏剧的确是高雅的、小众的,但高雅、小众不等于高高在上,‘接地气’同样是必须的。”杨锦麟坦率地表示:“川剧的剧种保护、整理、传播和发扬光大,我们的做法严格上讲是有瑕疵的,我们更多偏重于市场需要,甚至是自我式地把川剧解构成变脸、吐火、滚灯等‘零件’,短期可能会吸引一些眼球,但从长远看,对川剧的存活是不利的。传统文化在现代生活的撞击下是很脆弱的,我也不断地在我的节目中表达一个观点:我们已经告别了饥饿,甚至还需要减肥,物质的丰富更需要文化的支撑,这是我们民族和生命的DNA。在这种脆弱状态下,传统文化怎样顽强生存,这是个大学问、大课题。”

  借鉴白先勇思路做川剧

  杨锦麟的这个观点,得到了陈巧茹的认可,她说:“一提到川剧就是变脸、吐火、滚灯,这是一个很大的遗憾。”陈巧茹回忆自己1983年刚到市川剧院时的情形,感慨道:“那时我才16岁,但院里给了我一个很重要的机会,扮演武则天,这么一个重要角色让一个年轻人来演,而且观众也接受、认可,这说明领导的胸怀和观众的包容,特别是对年轻人的帮扶。我们现在也努力吸引年轻人,让年轻人演、让年轻人看。”杨锦麟表示:“我们的文化被解构得支离破碎,有人认为是现代传播碎片化造成的。但我不这么认为,事实上,碎片化传播弊端是可以克服的。”杨锦麟认为,包括川剧在内的传统戏剧要吸引年轻人,“白先勇的青春版《牡丹亭》就提供了一个成功先例,在全国,包括香港、台湾,很多年轻人都被吸引,形成了大批粉丝,虽然是小众戏种,但昆曲已做到了让年轻人接受,川剧为什么不可以?显然,不让川剧自生自灭,我们就要多帮扶川剧,悦来茶园这种形式是一种维持的方式,但更多地还是要注入时代内涵。”

本文共2页 12
[相关:川剧] [来源:成都日报] [作者:赵斌] [编辑:成都热线 ]
延伸阅读
更多新闻
  • 热烈祝贺遂宁银行成都分行开业 地址:成都市高新区天府四街158号
  • 热烈祝贺德阳银行更名长城华西银行
  • 热烈祝贺富邦华一银行入驻成都 富邦华一银行成都分行地址:人民南路四段19号威斯顿联邦大厦
成都热线官方微信号cdrxnet
成都新闻热线
成都商报新闻热线:
028-86612222
华西都市报新闻热线:
028-86969110  96111
四川4台四川电视台新闻频道新闻热线
028-85587777  85555046
成都电视台第二频道(原33频道):
028-88881890
成都电视台5频道成都全接触新闻热线:
028-84321999
西南网络旗下网站,成都热线。
Copyright © 2006-2024 CDRX.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11015798号-1
西南网络 SWNIC.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