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都农业成功实现转型升级 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同时,通过拓展农业多功能作用,促进乡村旅游提档升级,2013年,农业示范园区达145个、示范基地253个,乡村旅游接待游客8900万人、乡村旅游总收入达到143.6亿元。
路径:招大引强 聚集产业效应
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项目的带动,定位高端,成都都市现代农业项目招商也要选择行业中的“高精尖”,突出招大引强,突出科技含量,也要突出重点产业。
按照“招大引强”的思路,我市专门编制出台《2013成都都市现代农业招商指南》,会同国家开发银行四川分行制定了《成都市推进开发性金融支持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实施方案》。
抓住财富全球论坛、世界华商大会和西博会、菜博会等重大展会活动的契机,举办首届中国·成都国际都市现代农业博览会,成功引进4个5亿元以上投资规模的农业重大项目。其中,浙江香飘飘食品有限公司11亿元的液体奶茶项目落地温江,北京联想投资10亿元的佳沃猕猴桃产业链一体化项目落地蒲江,福建回头客食品饮料生产基地项目落户新都,眉山四川新希望示范奶牛养殖项目落户青白江。此外,还成功引进3000万元以上农业重大项目39个。
项目的引进带来了资金和技术,带动了土地流转,也带来了农业发展的动力。2013年,成都全年启动实施农业项目157个,完成投资189.8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118.8%。
创新:打破传统 构建现代经营体系
现代农业发展离不开现代的经营体系。
提升农民致富能力,就要全面推广“土地股份合作社+农业职业经理人+社会化服务”,以及“大园区+小农场”等多种形式的农业经营模式。同时,培育家庭农场、职业经理人等专业性的新型主体。2013年,全市农民合作社累计达到3519家,社员达到47.5万户;家庭农场发展到833家,新型职业农民2.1万人。
经营体系的创新不仅体现在经营主体,还体现在配套的公共服务,及时跟进的保障机制等方面。公共服务方面,在推进146个标准化基层农业综合服务站规范化建设的同时,新发展农机合作社、农资放心店和庄稼医院、劳务合作社等社会化服务机构292家、累计达到3932家;开展100万亩粮油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建设,全市农机化率达到64%,提高4个百分点。
同时,在“米袋子”“菜篮子”保障机制方面,成都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率先推出政策性蔬菜价格指数保险,并推动了水稻规模化生产奖励的实施,推出了杂交水稻制种保险和小家禽保险,启动了发布蔬菜价格彭州(雨润)指数。


028-86612222
028-86969110 96111
028-85587777 85555046
028-88881890
028-8432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