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都高新区“四改六治理” 一场以民意为本的民生实践
抓住严细精、达到畅洁美
市容市貌精细化建设、管理“软硬兼施”
市容市貌治理见成效,基础设施与管理力度的“双加强”尤其重要。如果说自上而下的制度设计与硬件投入,提供了城市管理转型升级的物理要件,那么,如何创新机制,真正撬动“治理”的杠杆,让市容市貌精细化建设、管理“软硬兼施”,则是“深水区”改革的核心。
11月25日,冬日成都的街巷,阳光投射到肖家河“崇德园”。沿河而立,夹到树荫两侧,一旁是书香味浓的传统文化馆、老年活动中心,一旁是河畔盖碗茶,头发斑白的“老成都”们一张报纸、一桌象棋,围坐一旁,就是一整个下午的闲暇时光。
这是属于“老成都”的市井画面。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这样的画面,在中心城区并不时常能见。眼下,紧随高新区肖家河街道崇德园环境风貌改造工程的启动,这里的“老成都”市井味将更清晰呈现。
“‘四改六治理’是区域环境建设管理提档升级的突破口,如何紧扣高新区发展,推进城市管理创新,落脚在基层,就是要以民意为核心思考如何细管理。”采访中,成都高新区肖家河街道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眼下,崇德园环境风貌改造工程的构想正是在“四改六治理”市容市貌治理过程的新探索。
据了解,崇德园环境风貌改造工程(一期)绵延肖家河畔约600米水域。记者在改造工程现场看到,“崇德园”修旧如旧的设计遵循了环境与人的交流,在河道两侧,正在新建的两座拱桥将河道两岸融为一体,青瓦飞檐,翠意盎然……
硬件建设仅仅是崇德园环境风貌改造工程的维度。在其背后,“软”创新同样值得关注,“崇德园改造之前,怎么改、怎么规划,我们与区域内住户、商家等各方进行了广泛问计。” 好的城市管理能激发城市管理的系统合力。记者了解到,与此同时,针对“怎么管”的问题,在这个环境系统中的各方已形成肖家河崇德园文明公约、诚信记录管理公约等机制,实现区域环境提升工程“软硬兼施”的同频共振。


028-86612222
028-86969110 96111
028-85587777 85555046
028-88881890
028-8432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