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建设“海绵城市”:让城市的水自然循环 更有“弹性”

2015-03-14 11:17:07 | 成都热线 | www.cdrx.net

如何建好“海绵城市”?

建设“海绵城市”,归根结底是要恢复水在自然和城市中的正常循环。这需要保护好河塘沟渠湿地等城市内原有的自然水系,维持好自然水系的水文功能,合理建设一些公园、草坪和人工蓄水池等设施,在城市地面硬化中采用一些透水铺装材料,并增加城市绿地、植草沟、人工湿地等可透水地面。

对于“海绵城市”的建设,最关键的在于区域内的水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一般来说,区域内的大规模水源,主要用于重要生物栖息地、珍稀动植物保护区、自然遗产及景观资源分布区、水资源保护区等,其中可以对地表径流量产生重大影响的自然水系,原则上都可以被纳入水资源生态板块,加以识别和保护。“建设人工湿地,对于维护城市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万小鹏说,成都将环城生态区上的“六湖八湿地”建设,全部纳入“海绵城市”的规划当中,加强对水资源的利用和调节。

在城镇化的大背景下,我国的新建成建筑相当于世界建筑总量的一半。因此,“海绵城市”在大城市中的推进,建筑雨水的利用与中水回用显得尤为重要。建筑雨水利用的途径,包括普及绿色屋顶、透水停车场、雨水收集利用设施,以及建筑中水的回用。统计显示,如果能将雨水、洗衣洗澡水和生活杂用水等污染程度较轻的“灰水”经简单处理后用来冲厕所,至少能节水30%,而每立方“灰水”处理的成本也只需要0.8元。

当然,“海绵城市”的规划与建设,政府能推动的是一部分,公众参与的部分远比想象中更多。万小鹏举例说,如果每家每户都收集雨水,用来浇花、冲洗,节水的数量将超乎想象。

按照“海绵城市”的建设规划,成都将按照中央、四川省部署,在老旧城区中逐步推进“海绵城市”改造;在新建城区中,全面植入“海绵城市”理念,以道路建设为例,其可渗透地面面积比例不得低于40%。

目前,“海绵城市”的雏形已经随处可见——城市建成区范围内新建的人工湿地、水塘、人工湖,大片植草沟、下凹式绿地的种植,地面停车场铺设的多孔砖,人行道上的透水铺装,都在满足城市居民使用功能之余,具备了内涝防治的“海绵”功能。

“若每棵树的树坑低于路面0.3米,那么下雨时,每个树坑可蓄雨水0.432立方米。”万小鹏解释说,不光存蓄雨水,树木还可以迟滞雨水的快速流动。树根的吸水性能还可以使地下水得到有效补充,从而避免地面沉降。(原载《经济参考报》3月13日16版)

本文共3页 123
[相关:海绵城市] [来源:成都日报] [作者:成都日报] [编辑:成都热线 ]
延伸阅读
更多新闻
  • 热烈祝贺遂宁银行成都分行开业 地址:成都市高新区天府四街158号
  • 热烈祝贺德阳银行更名长城华西银行
  • 热烈祝贺富邦华一银行入驻成都 富邦华一银行成都分行地址:人民南路四段19号威斯顿联邦大厦
成都热线官方微信号cdrxnet
成都新闻热线
成都商报新闻热线:
028-86612222
华西都市报新闻热线:
028-86969110  96111
四川4台四川电视台新闻频道新闻热线
028-85587777  85555046
成都电视台第二频道(原33频道):
028-88881890
成都电视台5频道成都全接触新闻热线:
028-84321999
西南网络旗下网站,成都热线。
Copyright © 2006-2024 CDRX.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11015798号-1
西南网络 SWNIC.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