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都棠外模式校园足球升级版 文化课足球训练双管齐下
采访手记
往上走,并不难走
早在2002年,成都市足协举办了第一届全国少儿足球邀请赛。当时正值全兴退出,四川足球逐渐跌入谷底,发掘和培养年轻球员,成为成都足球的努力方向,也就有了后来的市足协培训中心—梅斯合作模式。
成都市足协培训中心于2002年8月招入首批队员,集中在成都外国语学校旁的单独基地,队员集中训练管理,聘请外国语学校的老师到基地给球员上文化课,王楚、彭欣力等人就是其中的代表。到了2005年8月,市足协与寄宿制的棠外达成协议,初中适龄队员全部以普通学生的身份进入该校,体教结合模式从此进入了相对成熟的阶段。这个“试验田”如今已培养出大批职业球员和大学生,正在法甲踢球的张修维、向柏旭,入选国奥的张一诺、杨挺以及2014年巴西世界杯护旗手刘超阳,便是其中的典型。
首先是一名普通的学生,其次才是一名踢球的队员。并不是每个球员都能够有机会进入职业队,足球班的学生都像普通学生一样进行文化课学习,以后不踢球了依旧可以选择继续上学,而不会耽误学业。“足球班的课程设置与其他班一样,除了基本的文化课,还开设了国学课、书法课等课程,也安排了社会实践课。”樊渝说。
一个普遍现象是,青少年足球越往上走发展越艰难,因为学生有升学和就业的压力。而与体育部门相比,教育部门对校园足球的改革具有更大的操作空间。因此老师和基层教练都在憧憬,也许未来教育部门将把学生体质状况和体育特长记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作为毕业和升学的重要参考;并通过招生考试,疏通足球人才成长通道,“只要能做到公平公正公开,这对校园足球的发展一定是个利好。”
成都足球人才的培养模式早就已突破创新,自2002年以来不仅已培养出30多名各级国字号球员,同时也通过体教结合,有效解决了球员的出路问题,消除了家长的后顾之忧。据悉,现在国内有10多所高等院校跟市足协培训中心有合作,“想从我们这里要特长生,去年同济大学、太原理工大学也来要人,特长生的出口基本得到保证……”

- 上篇文章:融当地传统文化 都江堰市奎光塔特色书院设在公园中
- 下篇文章:成都将逐步增加公厕 在外“方便”更方便

028-86612222
028-86969110 96111
028-85587777 85555046
028-88881890
028-8432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