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大举措缓解成都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
成因分析
货币政策调整、民间理财泛滥等
货币政策调整,导致筹资成本上升。一是央行扩大存款利率浮动区间,造成银行筹资成本上涨。央行分别在2014年11月和今年3月1日两次调整存款利率浮动区间,将浮动上限由存款基准利率的1.1倍调整为1.3倍。大中小商业银行为争夺存款,普遍上浮各项存款利率到30%,银行筹资成本上涨。二是央行放开贷款利率管制,贷款成本上涨。2013年7月,央行决定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和票据贴现利率管制,由金融机构采取差异化的定价策略自主确定贷款利率,95%的中小微企业与银行询价时几乎无谈判空间,银行贷款利率普遍上浮50%以上。三是央行实施稳健货币政策,供需矛盾难以有效满足。近两年,银行新增贷款控制在每年8万亿—9万亿元,货币增量和增速不足。2014年,银行对我市工业企业货币投放较2010年增量减少276亿元,规上工业企业贷款增速较2010年下降了25个百分点。目前,全市融资规模1.97万亿元,存贷比达73.8%,社会融资需求旺盛,与信贷资金有限形成供需矛盾。
整体经济运行放缓,出现资金周转不畅。一是中小微企业“短借长用”现象普遍,银行对小微企业贷款一般采取一年期的抵押贷款,资金沉淀在购置固定资产、原材料、存货、应收账款上,到期借新还旧,形成资金周转不灵。二是三角债增多限制资金流动,一些大企业拖欠小微企业货款,回收期普遍在120天以上,部分企业账期甚至超过1年,关联交易企业之间出现三角债,严重影响了中小微企业资金流动。三是金融机构控制信贷规模,直接挤压中小微企业贷款规模,部分银行规模限制,开具承兑汇票现象增多,企业感到融资难。
损失代偿上升,影响担保机构和银行信心。2014年,据对全市86家备案中小企业担保机构数据分析结果显示,一是因银行限制业务,备案担保机构减少了16家;二是担保规模较上年锐减124亿元,增长-15.5%;三是代偿损失风险呈上升趋势,全年累计发生代偿30.6亿元,是前14年担保代偿损失总和;四是效益大幅下降,部分担保机构停止营运。一些银行采取“一刀切”方式,不与民营担保机构开展合作,造成大量在保客户被抽贷,对国有担保机构造成较大影响。


028-86612222
028-86969110 96111
028-85587777 85555046
028-88881890
028-8432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