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都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 结构部件标准化 建房如同搭积木
在后期管理中,通过部件预埋的信息芯片,实行覆盖部品部件生产、储存、运输、施工、验收全过程的动态监控;市政工程重要结构件全部安装传感装置,实现智能监测,甚至通过网络实现“云管理”。
步骤是什么?
从单体建筑到全市总量全部量化逐步推进
按照目前的发展规划,到2017年,全市装配式房建工程项目单体建筑预制装配率不低于30%,新开工重大市政桥梁项目除必须现浇的部分外,全部实现预制装配化;全市装配式建筑面积比例,保障性住房、拆迁安置房达到当年开工总面积的50%,其他房建工程项目达到当年开工总面积的10%。全市装配式建设项目的部品部件全部工厂预埋信息芯片,市政工程重要结构件全部安装传感装置;全市市政工程项目现场机械化施工作业率达70%。同时重点培育建筑产业现代化技术研发、装备制造、部品部件生产和机械化施工企业,加快建设青白江、大邑等建筑部品生产基地。到2017年,建立建筑部品产品基础性地方标准,形成1—2家建筑部品生产骨干企业,具备30万立方米以上的年产能,预制混凝土箱涵、箱梁等建筑部品产能达到10万立方米;培育1—2个产业联盟或企业集团,形成集群化发展态势。
2018年至2020年,建立较为完善的建筑产业现代化政策体系和技术标准体系,建设领域全面推广装配式建设方式,形成规模效应。到2020年,全市装配式房建工程项目单体建筑预制装配率不低于40%,市政道路、隧道、轨道交通等工程项目除必须现浇的部分外,全部实现预制装配化;全市装配式建筑面积比例,保障性住房、拆迁安置房达到当年开工总面积的80%,其他房建工程项目达到当年开工总面积的30%,装配式建筑总面积累计超过1000万平方米。实行部品部件中预埋信息芯片与BIM(建筑信息模型)之间信息互动;全市市政工程项目全面推行现场机械化施工,房建工程项目现场施工机械化程度大幅提升。
同时,按照建成全产业链的发展定位,培育一批以“互联网+”和“云计算”为基础,以BIM信息化技术为核心的建筑产业现代化设计集团、规模以上生产企业、施工龙头企业,形成产业集群,并向上、下游辐射发展。到2020年,基本建成建筑部品产品地方标准体系,夯实建筑部品模数化、工厂化生产基础,建成2—3家装配式房屋建筑部品生产骨干企业,产能达到50万立方米,预制混凝土箱涵、箱梁等建筑部品产能达到50万立方米,年产值达到100亿元以上;基本形成建筑部品产业集群,初步建成青白江、大邑等建筑部品生产基地。


028-86612222
028-86969110 96111
028-85587777 85555046
028-88881890
028-8432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