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端访谈:成都建设国际化大都市有条件、有基础
专家见解
省社科院城镇发展研究中心秘书长张鸣鸣
“共建共享”保证城市有机体持续健康发展
省社科院城镇发展研究中心秘书长张鸣鸣认为,成都在人口的集聚上已经具备国际大都市的特点。成都,有着1000多万人口,包含本地的城乡居民,以及大量外来人口。怎么打破户籍的限制,让外来人口、农民、市民一起参与城市的发展,更好地成为城市发展的主体,这对于一个城市有机体持续健康发展是特别重要的。以“共建共享”原则凝聚城市主体,就能解决好这个问题。
“互联网时代,智能设备和智能机器从技术上完成了我们一个城市神经系统的架构,但是如果要激活城市的禀赋和活力,还要引入更强大的力量去打通任督二脉。”张鸣鸣表示,加快建设国际化大都市,需要充分激发社会的力量来参与城市的治理和更新。这方面应该说成都是比较有经验的,比如说“北改”中的曹家巷。未来要进一步在“共建共享”这方面充分发育,让各个方面的社会力量,都参与到城市的建设发展中来。
四川大学城市研究所所长何一民
城市发展应遵循城市发展的规律
“国际化大都市一定是高品质的,因此‘高标准推进城市发展’中的‘高标准’很关键。”四川大学城市研究所所长何一民表示,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更重要的就是质量。在中国,城市化经历了一个快速的发展阶段,出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城市病越来越严重,在这个时候就应该更加注重城市化的质量。成都提出高标准推进城市发展,是对城市发展规律的遵循。
市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姚毅也表示,“高标准推进城市发展,加快建设国际化大都市”是对城市发展规律的高度遵循。目前国际化城市的建设,更加注重软实力,更加强调整个城市的文化底蕴和生态环境的宜居程度。“四态合一”跟现在发达国家国际化城市建设的趋势高度吻合。而“双核共兴、一城多市”的布局能优化城市空间,形成多中心网络化的城市布局,跟城市空间演化规律是完全一致的。以“改革创新”精神激发城市发展活力,也符合工业化发展规律——工业化初期,可以通过要素的规模效应来实现城市的发展,但是在工业化后期,劳动力低端要素贡献的动力就不足了,应该从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这时候就要通过创新来激发新的发展动力。


028-86612222
028-86969110 96111
028-85587777 85555046
028-88881890
028-8432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