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腊八节:今朝佛粥交相馈 更觉江村节物新
腊八节起源于先秦时期的腊日风俗。所谓腊日,是腊月祭祀神灵和祖先的时日。所祭之神,起初为八位农业神灵,以五谷杂粮作祭品,有报答诸神、祈求来年丰收之意。到了隋唐,祭祀的神灵增至数百位,民众对各路神仙来者不拒、有求必拜。万物有灵论虽乃本土宗教的核心,但无所不祭的后果,却使所信神灵分散不居,渐失主掌之力,更使腊日节的酬神与庆丰等综合性功能,渐渐弥散于后来的冬至、腊八、小年和春节等“各事其主”的节日中。
腊日节渐呈微弱之势,终被腊八节取而代之,说起来立大功者,非腊八粥莫属。相传此粥为一河边牧女以泉水和杂粮熬制,为野外苦行修炼的释迦牟尼的救命之粥。释迦牟尼喝了此粥元气大增,于十二月初八得道成佛。因此,腊八节从此被注入佛教内涵,而仿效牧女熬制的腊八粥,由寺院里的布施派送,到逐渐飞入寻常百姓家,成为一种社会饮食新风尚。宋代诗人陆游闲居故乡山阴时,曾记录了农村里家家互赠腊八粥的新气象:“今朝佛粥交相馈,更觉江村节物新。”腊八节因融入了儒释道乐善好施与劝人向善的正统教义,又因其蕴含的顺应农时、慎终追远、吉祥安康等心理期待,获得了上至官方下至黎民的认同与传承。
然而,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植根于农耕文明与人情社会的传统节日,是否能在工业化、城市化与全球化的浪潮中重获新生焕发新姿?不容否认,随着社会生活的巨大变迁,腊八节等传统节日由于脱离其原生土壤,已面临濒危困境,与之相关的文化记忆,必须经由专门拣拾与反复展演,才能忽忽然飘落心田,悠悠然凝结心间。如若不信,请你今夜就熬制一碗腊八粥吧,除了杂粮与豆类,别忘了放上一把红枣、花生、银杏、桂圆与莲子……一碗仿佛在锅中叹气似的沸腾着的腊八粥(沈从文语),一定会让你暖心暖胃,会心而笑。
[相关:腊八粥] [来源:成都日报] [作者:安萍] [编辑:成都热线
]


成都商报新闻热线:
028-86612222
028-86612222
华西都市报新闻热线:
028-86969110 96111
028-86969110 96111
四川4台四川电视台新闻频道新闻热线
028-85587777 85555046
028-85587777 85555046
成都电视台第二频道(原33频道):
028-88881890
028-88881890
成都电视台5频道成都全接触新闻热线:
028-84321999
028-8432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