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依法治市 普法先行 “六五”普法的成都实践
在重大事项法治宣传中,成都市的法治宣传教育作为促发展保稳定的重要手段,增强社会各界对党委政府重大决策、重大项目的支持和配合。成都市在围绕群众关心的土地征用、房屋拆迁等问题中开展法律咨询、法治宣传,组织法律服务工作团队对重大项目进行法律体检和矛盾评估,结合城市管理转型升级,成都市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文明交通和环境治理法治宣传教育……
围绕社会关注、群众关心问题,推进政府、基层社会、司法环境、民生领域的法治建设,成都市积极推进法治政府建设。提高政府立法工作公众参与度,加强重大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和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监督,推动全国、全省政务公开试点,全面落实行政权力公开透明。
为打造公平正义司法环境,成都市积极稳妥推进司法体制改革试点,全面升级便民诉讼服务中心系统,进一步深化量刑规范化和量刑建议制度改革,全面落实“人民陪审员”倍增计划,在“四公开平台”的基础上,增设12368公开电话,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司法不公问题。同时,推进民生领域依法治理。加大监督性抽查、评价性抽查和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力度,加强保障性住房后期的法治化管理,在全国率先建立“三进”保障房小区的服务管理模式,并加强对医疗服务等卫生领域的依法管理,保障群众获得安全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
在深化基层民主法治建设方面,成都市依托全市基层司法所,发动全市人民参与制定法治城市创建考评体系。打造以社区法律服务便民微平台、“互联网+法律服务”系统和多元联动法律服务机制为主要内容的“社区法律之家”工程。
积极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全市已建成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1116个,成华区新鸿路社区等13个村(社区)被评选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进一步夯实了民主法治微观基础。
坚实的工作保障是推动“六五”普法规划全面落实的重要基础。成都市政府不断完善工作机制,整合资源形成联动工作合力,寻求创新突破,努力提炼成都经验。经过五年的探索进取,成都市普法工作整体呈现组织协调流畅、基层基础扎实、法治氛围浓厚的良好局面。
数据:依托群团组织、工业园区和乡镇司法所在乡镇、村社、居民集中居住区等。成都市建立法律援助工作站点427个、各类人民调解组织4340个。率先推进公共法律服务向村(社区)延伸,在全市村(社区)和7个保障性住房安置小区建立起法律服务工作室,公开招聘1000多名法律服务社工,为群众和基层组织提供常态化和专业化的法律服务。推行“一村一法律顾问”全覆盖,完善12348法律服务热线、24小时网络在线服务平台,在全国首推“法律服务一点通”手机应用软件。


028-86612222
028-86969110 96111
028-85587777 85555046
028-88881890
028-8432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