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仓山大乐 来自周文王时代的声音
到汉代,大乐以巨型大钹为主,加上盆鼓和马锣,以及苏钹、铙钹、镲子等若干,合奏而为国典大乐。唐代以后,大乐又辅以细乐,开始进入宫廷。
而真正把大乐发挥到巅峰的是宋代。宋战争频繁,每遇战事,都要演奏大乐,以振军威。那时,大乐的军乐曲牌很多,气势也很大。排军练阵离不开它,班师祝捷也离不开它。南宋灭亡,大乐随之湮没。此后,一逃往民间的周姓宫廷乐师随“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浪潮颠沛流离来到仓山,并将大乐的演奏技巧在这方土地上逐渐传播开来,成为仓山民众所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演奏形式。
仓山老戏台戏剧壁画
仓山大乐如此这般的传奇故事,更加勾起了我一睹大乐风采的渴切欲望。于是向老周请求,“能否组织排演一场?”老周爽快答道:“其实我们自己也早就想耍一盘了。”但大乐毕竟至少也要一二十个人才能排演起来,老周说他还是得赶紧去通知大家准备一下。
三千年古音在此得以幸存
虽然还未能一睹仓山大乐的风采,但通过老周“张打铁、李老板”一路“拉帮结派”的情形看,它所具有的广泛群众基础是不言而喻的。
就想其时宋朝灭亡之际,逃离宫廷流落民间各地的除周乐师外,也该有王乐师、李乐师、张乐师等等,但为何有关这三千年的古音遗韵在其他地方闻所未闻,而唯有在四川仓山得以传承发展?老周以为,这与仓山人自古以来喜好戏曲的传统不无关系。“就拿我们这个铁匠世家来讲,我爷爷是说唱道筒的高手,父亲更是一个地道的川剧玩友,如果人凑得齐,他们更喜欢的还是打大乐。”
查阅史料,我们得知,仓山汉属郪县地,隋建飞乌县,作为历史上扼川东、川东南至成都的古道要冲,仓山其时商贸繁荣。而发达成熟的农耕文明,更使仓山享有“川东粮仓”的美誉。于是南来北往的民间艺人走马灯似的游艺仓山,富足的仓山人也就没有理由不浸染其中了。
[相关:仓山大乐] [来源:成都日报] [作者:余茂智] [编辑:成都热线
]


成都商报新闻热线:
028-86612222
028-86612222
华西都市报新闻热线:
028-86969110 96111
028-86969110 96111
四川4台四川电视台新闻频道新闻热线
028-85587777 85555046
028-85587777 85555046
成都电视台第二频道(原33频道):
028-88881890
028-88881890
成都电视台5频道成都全接触新闻热线:
028-84321999
028-8432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