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都大蒜鲶鱼 用糖把辣劲儿笼起来
就想起杜甫研发“五柳鱼”的传说。一千多年前,大诗人避难到成都,他的草堂出门走不了几步,就是浣花溪,按理说吃鱼应该比较方便,他研发“五柳鱼”还是有可能的。这传说太不靠谱的是,居然说杜甫动用了海椒和郫县豆瓣!编故事的人显然没搞清楚,海椒是清代才传入四川,郫县豆瓣的成型当然更晚,你叫杜甫到哪儿去找这两样东西?
浣花溪和带江草堂旁边的西郊河一样,应该是鲶鱼较多的河道。退回去一千多年,水草丰盛,鲶鱼估计更多。但鲶鱼的土腥味实在太猛,我不大懂厨艺,不晓得单靠姜葱蒜和花椒是不是挡得住?盆地气候阴湿不爽,很多食物的滋味也不够圆满,成都人其实一直没有找到属于自己的味道,直到海椒进入四川。
海椒简直是魔法植物,从清代后期开始本土化种植,产量巨大,它很快变成普通成都人都能够消费的调味品,最后彻底改变了大家看待食物的眼光,让很多过去没办法下嘴的东西,都变成了可口的食物。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它给生活在阴湿气候中的成都人带来了更多健康和快乐。我们现在晓得,辣椒素作为一种生物碱,能够让我们吃海椒时产生烧灼感,这种灼热感会让大脑产生错觉,然后开始给脑细胞们发放一种止痛物质——内啡肽,这玩意儿能够让人有一种欣快的感觉……干脆一点来说,就是吃海椒可以让人嗨起来!
大蒜鲶鱼
现在,带江草堂这一带馆子多得吓人,这几年我一路吃下来,差不多都是辣得不讲道理。有时候会想,现在的人可能比80年代更懒了,不管啥子菜,只管使劲朝锅里扔海椒花椒,很少有厨师愿意想一点办法,或者多费点事,去把那些辣味笼起来。这几年陪父母和朋友去带江草堂吃过几次大蒜烧鲶鱼,味道总是没有第一次吃的时候那么好了,不晓得是好吃的东西多了还是其他什么缘故?上周末我们又去吃饭,邻座是一对七八十岁的老夫妻,桌上正好有一盘大蒜烧鲶鱼。我问老太太味道如何?太婆是个热心人,问我们为啥没要大蒜烧鲶鱼?我问她,今天味道咋样?她笑起来,然后说,现在这个鲶鱼,有时候好吃,有时候不好吃,要看遇到哪个师傅在厨房里做菜。结账时我有意到柜台去交钱,然后问,姓高的师傅还在不在?收钱的大姐愣了一下,我赶忙又问,姓姜的师傅在不在?她很茫然地想了一下,然后笑着说,认不倒你说的这两个师傅,可能早就不在了吧。


028-86612222
028-86969110 96111
028-85587777 85555046
028-88881890
028-8432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