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十七届中国新闻奖评选揭晓 成都市两件新闻作品斩获大奖
2日,由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办的第二十七届中国新闻奖评选落下帷幕,来自全国报刊、通讯社、电台、电视台和新闻网站的287件作品获中国新闻奖,其中特别奖4件,一等奖50件(含10个新闻名专栏),二等奖90件,三等奖143件。
在众多新闻获奖作品中,经四川记协报送,由成都商报报道的《缓工四天,待鸟起飞》系列报道,荣获了第二十七届中国新闻奖国际传播类三等奖,成都市广播电视台播出的《包容开放—共享单车的成都表达》获得广播评论类三等奖。
据了解,中国新闻奖是经中央批准常设的全国优秀新闻作品最高奖,由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组织评选,每年评选一次。《缓工四天,待鸟起飞》系列报道此前还获得了2016年成都新闻奖系列(连续、组合)类一等奖及2016年度四川新闻奖系列(连续、组合)类二等奖。此次再获国家级肯定,不仅弥补了成都商报创刊以来在中国新闻奖上的空白,也实现了成都传媒集团、成都报业乃至四川省市场类媒体在该奖项零的突破,成都商报的新闻理念、价值导向和采编水平又一次收获了业界与读者的广泛认可。
四川省记协副秘书长、评奖办主任贾璋岷,在此次评选中负责四川省参评中国新闻奖作品的具体组织、推荐工作。对于获奖作品,他在《四川记者之家》2017年第六期里面点评了这组系列报道:地铁7号线的施工人员决定缓工4天,让小鸟成功孵化并最终起飞,是一个有温度的故事。成都传媒集团旗下的《成都商报》胜人一筹,它用成组的连续报道的形式,表达独特,同时对主题进行了升华。贾璋岷认为,中国新闻奖的国际传播类项,分量很重,这是四川省推送的稿件中,第二次获得这个奖项。若干年后,回顾成都的新闻史和对外宣传成果时,都值得记下一笔。它的获奖,见证了这个事件在全世界传播成都温度,“成为推送成都到世界的一张名片。”
对于《缓工四天,待鸟起飞》能够获奖,参与报道的记者宦小淮则认为,之前我们的报道多强调宏大叙事,这种“小”故事往往觉得不够分量,但观念的变化,特别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环保理念深入人心,很多“小”事其实很好地展现了市民乃至这座城市的变化。这次市政工程对生命的保护,对孩子童真的呵护,也是我们城市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体现。
2016年,共享单车雨后春笋般出现在成都街头,共享单车作为新兴事物,给城市管理部门提出了一道难题,成都市广播电视台用新的视点,播发了《包容开放—共享单车的成都表达》,从社会关注的热点事件切入,采访了成都市政府相关管理部门、省内外的专家和学者,并和多家单车公司的负责人交流,搜集大量素材,广集多方声音。评论向外界明确传递了政府面对共享单车这一新生事物所持的开放包容的执政理念,展示了政府在互联网时代的管理智慧,凸显了主流媒体积极引导舆论的社会责任。
对于获得此次大奖,成都市广播电视台交通广播的记者孙静表示,整个采访是对自己的一次磨砺,而采访过程也给自己带来了很多感动。
近年来,成都市各新闻单位深入基层、走进群众,涌现出了一大批内容生动鲜活、文风清新朴实、群众喜闻乐见的新闻作品。在采访报道中,始终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舆论导向,认真履行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责任使命,积极开展“三项学习教育”活动,持续深化“走转改”活动,推出了更多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这两篇就是众多优秀作品的代表。成都商报记者


028-86612222
028-86969110 96111
028-85587777 85555046
028-88881890
028-8432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