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诗痴迷的“光芒”大姐仅有初中文化,她在川大两年旁听众多名师的课
漂泊岁月
排解挫折和失意 诗与梦想在远方
“每天,我给自己点赞,以免理想的火焰,在冰冷中凋残。” ——摘自凌丽秀《赞》
如果说年少时对诗歌感受到的是快乐,那接下来一段漫长的时光则让凌丽秀对诗歌有了更深刻地认识。初中还未毕业,母亲便去世了,她也随之辍学,在家里待了几年后,1990年,18岁的她外出打工。
“贵州、青岛、深圳、中山都去过,进过服装厂也进过砖厂,生活在社会底层。”凌丽秀告诉记者,这段在外漂泊的时光超过20年,而诗歌给了她力量。没事的时候,困惑的时候,迷茫的时候,她总会在小本子上写上几句。“现在看来也许都不算诗,也早已忘了那些写下的句子。”凌丽秀说,生活当中必定会有痛苦,正是诗歌让她找到了出口,找到了排解痛苦的方式。“不管我走到哪里,我都会找诗歌的书来看一看,总觉得自己有一天要写出点什么。”
回忆起过去的时光,凌丽秀显得很坦然。“我荒废了学业,失去了学习诗歌的很多机会,但人生就是这样。”她说,自己当年写诗的本子在拿回老家后,也被家人当作废纸卖掉了。
2011年,她来到川大务工,这一次,诗歌和梦想再次出现在她面前。
旁听名师
两年旁听数名师 “光芒”大姐成诗人
“我要把悲伤换掉,我要把恐惧撕了,我安坐在大海身上,洗尽烦恼。”——摘自凌丽秀《换掉》
“来之前我就想着川大有那么多的好老师,我想去旁听他们的课。”凌丽秀说。可当她真正到了校园过后,却犹豫了。“我又不是学生,能进教室吗?”“老师会不会把我赶出来?”她徘徊不定。
2015年,她终于下定决心,决定去旁听黄峰老师的基础写作课,坐在教室最后一排,她才发现自己之前的担忧是多余的,同学们并没有用异样的眼光看她,老师更没有赶她出去。后来,她又旁听了王红老师的《中国诗歌艺术》,好学的她也给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她因为上班不能来听课时,老师还会主动把课件拷给她。
梦想再次被点燃,从去年开始,她用“光芒”的笔名开始写诗。“最后的土地,是捏碎的灵魂,星星点点,散落在高楼的空隙……”去年的一天,王红在自己的《中国诗歌艺术》课上给同学朗读了这首诗,并向同学们介绍了作者凌丽秀。
同学们这才真正认识了凌丽秀,很多人还和她成了朋友,连徐志摩的诗集也是同学送的。


028-86612222
028-86969110 96111
028-85587777 85555046
028-88881890
028-8432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