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继瑞:鼓励企业“走出去”成都找准“新方位”
记者:在您看来,鼓励企业“走出去”,有着怎样的现实意义?这对于成都打造开放型经济有怎样的促进作用?而成都地处内陆,不沿边不靠海,本土企业“走出去”是否具有优势?
杨继瑞:当前,成都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发展的关键时期,基于成都人口、区位、产业和科技优势,以及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的宏伟目标,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鼓励本地有实力的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推进企业国际化进程,是成都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和建设内陆开放高地的需要,是提升成都产业竞争力的需要,更是深化成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自贸试验区运作机制、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的必然抉择。
开放型经济格局布局中,其表现形态基本就是“请进来”和“走出去”两种形态。企业始终是市场经济主体,企业“走出去”,带动的就是人才链、资金链、技术链等系列生产要素在全球的配置,其本身就是开放型经济的重要内容和具体表现形式。成都本土企业在不靠海、不沿边的经济地理空间“走出去”,将在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中重新定位成都的新方位。比如,成都诸多企业无论在管理还是技术上均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成都本土企业可以充分利用这些优势占领国际市场,尤其是在电子信息、汽车制造、轨道交通等9大优势产业和特色产品方面。
记者:今年7月,成都出台的“产业新政50条”,明确大力支持企业“走出去”,您是如何看待这些政策的?在出台政策以外,在企业“走出去”方面,您认为成都还可以有哪些作为?
杨继瑞:“产业新政50条”是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要求的一次创新探索,也是成都重塑经济地理、重构产业政策的重要顶层设计。我认为,成都本土企业“走出去”还有一些作为的空间。
一是成立“走出去”的产业联盟。企业“走出去”往往是上下游相关产业整体移动。可以在“海外成都”工作站的基础上,建立产业联盟,降低本土企业在开展境外投资合作中的经营风险、经营成本和信息成本,提升企业“走出去”的效率。


028-86612222
028-86969110 96111
028-85587777 85555046
028-88881890
028-8432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