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生活
金阳县寨子乡大凉山深处再次响起的口弦
2020-09-24 11:36:23  |  新闻中心 都市生活蓉城百态 

52岁的彝族妇人曲么木土火有一支小巧的口弦。少女时代,她喜欢坐在故乡四川大凉山腹地金阳县寨子乡的荞麦田边,拨着口弦,看老牛犁地,看羊儿回圈,看漫天繁星在夜空中眨眼。

解开绕在口弦上的细绳,将簧舌置于两唇之间,指尖来回拨动口弦的尖端,柔和的旋律便流淌出来,音色空灵悠远。

但自从20岁嫁人,她就很少拨口弦了。夫家在30公里外的甲依乡拉木觉村,骑马要走上半天。每天天一亮,他们就开始劳作,放羊、喂猪、种地。土坯房里,孩子一个个出生。

地处“三区三州”的凉山州,气候恶劣、山高坡陡,“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直到今天,拉木觉村仍是凉山州尚未退出贫困序列的最后300个村之一。

“我们这一代吃苦,孩子们不能再像我们一样。”这些年,他们节衣缩食,把孩子们都送进了学校。

如果说她人生之歌的前半段充满心酸,那么易地扶贫搬迁则是这首歌谣上的休止符。2019年,当搬迁的消息传到村里,曲么木土火的丈夫赵早日走了70多公里路,来到正在建设中的马依足乡“千户彝寨”,一大片建在半山坡地上的新房与县城隔江相望,连接两岸的跨江大桥正在施工。

2020年6月2日,夫妻俩搬家了。曲么木土火第一次出远门,坐车晕了一路,可一到新居什么难受都忘了。140平方米的新居有3个卧室和1个大露台,有燃气灶、热水器,县里还送来电视机、洗衣机和1000元的家具购置补贴。新房自己只出1万元,加上买家具和其他开销,总共花了2万元就搬了家。

过去5年,凉山州有35.32万群众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告别“山头”,昔日的“山民”在城镇里开始了新生活。但对他们中的很多人来说,老家的土地仍是安身立命的根。为此,政府保留了他们在原住地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也保留了部分生产用房,方便有意愿的人轮流返乡搞种养。拉木觉村从2019年开始搞起了养殖土鸡、鹅、山羊的合作社,鼓励搬迁群众流转土地入股养殖场,村集体截至目前收入已达15万元。

入秋后,夫妇俩锁好新家的门,回到拉木觉村。2000多斤土豆、700多斤荞麦和一些玉米是今年的全部收成。“明年不种地了,以后就在城里挣钱。”赵早日说。

在定居点,政府为每户搬迁户提供3000元的产业奖补和2.5万元的低息贷款,鼓励他们入股合作社。社区成立了运输公司、建材公司,优先保障搬迁户就业。社区还成立了8个党小组,赵早日被大家推选为第五党小组组长,上任后每个月能拿到1000多元补贴。曲么木土火也参加了彝绣合作社,绣一双袜子挣17元钱,一天绣五六双不成问题。

“将来你挣的钱我俩花,我挣的钱就供孩子们上学。等孩子们都大学毕业了,我们就能享福了。”曲么木土火点着头,赵早日的眼里放着光。

土豆就快挖完了,下山的日子也近了。离开的头一晚,赵早日说,他高兴得不得了。火塘边,曲么木土火默默地拿出口弦,在大凉山深邃的夜里,弹拨一首献给故土的骊歌,也是一首歌颂未来的序曲。新华社成都9月23日电(记者吴光于)

本文共1页 1
来源 新华社  |   作者 吴光于
点击阅读更多【脱贫攻坚】新闻
广元:脱贫户与乡村富民产业良性循环 形成“一村一品”产业链条完善
广元:脱贫户与乡村富民产业良性循环 形成“一村一品”产业链条完善
“行走中国·2021海外华文媒体聚焦凉山脱贫攻坚成果”活动走进凉山
凉山州昭觉县:让易地扶贫搬迁户从“搬得出”到“过得好”
凉山州昭觉县:让易地扶贫搬迁户从“搬得出”到“过得好”
媒体访脱贫地标看新春年味
凉山州昭觉县民众喜迎脱贫后首个春节:搬出大山盼来年
凉山州昭觉县民众喜迎脱贫后首个春节:搬出大山盼来年
中央统战部定点扶贫贵州赫章县:三十年如一日 帮扶显成效
凉山昭觉县这个幼儿园 九成孩子普通话达标
南充市蓬安县:万亩蔬菜基地“卡尺种菜”产品走俏海外
[下篇文章] 2020海内外华文媒体“魅力天府”南充行:零距离感受发展活力
[上篇文章] 针对和记黄埔成都项目传言 长实集团回应:现非旗下附属公司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广告联系 | 加盟合作 | 联系我们
欧咯®旗下网站 成都热线
Copyright © 2006-2021 CDRX.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欧咯®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