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生活 400-633-4033
中国气象局举行12月新闻发布会:已建成117个高精度温室气体观测站
2023-12-01 16:13:33  |  新闻中心 都市生活蓉城百态 

1日上午,中国气象局举行12月新闻发布会。中国气象局科技与气候变化司副司长张兴赢在会上介绍称,截至目前,中国气象局已建成117个高精度温室气体观测站。

12月1日,中国气象局发布《2022年中国温室气体公报(总第12期)》。张兴赢指出,温室气体减排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昨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8次缔约方大会(COP28)在迪拜召开,本次大会将开展《巴黎协定》签署以来的首次全球盘点。11月15日中美双方发表了关于加强合作应对气候危机的阳光之乡声明,两国元首在会谈中强调当下关键十年中美共同加快努力应对气候危机的重要性,未来全球将在气候变化的适应、减缓等领域开展务实合作,合力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风险与挑战。

张兴赢介绍,11月15日,联合国世界气象组织(WMO)发布《2022年全球温室气体公报》,与之呼应的是今天发布的中国温室气体公报,是中国气象局服务于双碳战略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决策服务产品,这也是中国连续第12年发布中国的温室气体监测情况,包含两个方面:

一是关于全球温室气体浓度观测与分析。世界气象组织发布的公报指出,2022年全球大气主要温室气体浓度继续突破有仪器观测以来的历史记录,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亚氮的浓度分别达到417.9±0.2ppm、1923±2ppb、335.8±0.1ppb,相比2021年,2022年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幅约2.2ppm,大气甲烷和氧化亚氮浓度增幅分别达16ppb和1.4ppb。报告指出,全球二氧化碳浓度比工业化前平均水平高出50%,这也是首次超过50%,但其增长率略低于前一年和前十年的平均值。

尽管科学界对气候变化及其影响有着广泛的了解,但关于碳循环以及海洋、陆地生物圈和多年冻土区的碳通量仍存在一定不确定因素。因此,今年6月第19届世界气象大会批准建立新的全球温室气体监测计划,计划把所有天基和地基观测系统以及建模和数据同化能力集中在一起,旨在提供一个综合的、可操作的框架,为应对气候变化的《巴黎协定》的实施提供重要信息和支持。

二是中国温室气体浓度观测情况。中国气象局在世界气象组织框架下,协调中国区域的温室气体及相关微量成分高精度观测。2022年中国温室气体公报显示,瓦里关全球大气本底站观测的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亚氮的浓度分别为419.3±0.2ppm、1979±0.6ppb、336.5±0.2ppb,与北半球中纬度地区平均浓度大体相当,二氧化碳浓度较2021年度增幅约2.3ppm,与全球增幅基本持平,过去10年平均绝对增量为2.16ppm,低于全球同期增幅(2.46ppm)。

卫星遥感的监测显示2022年中国陆地区域年平均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量明显低于过去10年(2013-2022年)平均绝对增量。甲烷浓度较2021年增幅约14ppb,略低于全球同期增幅(16ppb)。2022年度我国6个区域本底站的二氧化碳、甲烷浓度与2021年度相比大多呈现增加趋势。

张兴赢表示,中国气象局非常高度重视温室气体监测工作,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就在瓦里关建立了全球大气本体观测站,陆续建成了由1个全球大气本底站和6个区域大气本底站组成的大气本底观测站网。实现对《京都议定书》管控的7大类30余种温室气体观测,形成了观测-运行监控-维护标校-质量控制-应用分析等于一体的温室气体本底观测业务体系。自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在青海瓦里关全球大气本底站开展甲烷观测,2009年起逐步在其他区域本底站建立在线观测业务,积累了我国最长序列的高精度甲烷观测资料。

“截至目前,中国气象局已建成117个高精度温室气体观测站。”张兴赢称,为了进一步强化全球温室气体监测能力,2016年起,我国陆续发射了5颗具备全球大气二氧化碳监测能力的卫星。“近日,也就是19号启动了面向碳盘点的下一代全球碳监测科学实验卫星项目。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当前我国已初步形成天、空、地一体化的温室气体立体观测能力。”

张兴赢强调,未来,中国气象局还将进一步提升观测能力,形成覆盖我国16个气候关键区并辐射全球主要纬度带的全要素温室气体本底观测骨干网。并计划于2025年发射风云3号气象卫星08星,这颗星将搭载更高性能的全球温室气体监测仪器。“下一步,我国将基于先进高精度的天空地一体化的全球温室气体观测数据,来支持和发展完善我国自主的全球碳源汇监测核校支撑系统,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顺利实现我国碳达峰目标和碳中和愿景提供科技支撑。”中新网12月1日电 

本文共1页 1
来源 中国新闻网  |   作者
点击阅读更多【气象】新闻
中国气象局举行12月新闻发布会:已建成117个高精度温室气体观测站
珠海市斗门区打造“一条鱼”的气象服务
珠海市斗门区打造“一条鱼”的气象服务
百余师生走进温江国家基本气象站体验“观云识天”
直面更热、更旱、更涝的未来 2016年夏四川要做好抗旱防涝准备
邛崃市气象新站主体完工 信息实时共享今年6月正式运行
温江气象局科普基地全天免费开放 位于温江区永宁镇八角村
[下篇文章] 11月冷空气频次总体偏多 12月或将有4次冷空气过程
[上篇文章] 西南联合大学在昆建校暨云南师范大学建校85周年:薪火相传 助推边疆教育发展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广告联系 | 加盟合作 | 联系我们
欧咯®旗下网站 成都热线
Copyright © 2006-2021 CDRX.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欧咯®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