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市建委有关负责人介绍,该集团自今年2月就开始启动《导则》的编写工作,派出专人到成都进行实地调研、考察,收集充分的第一手资料;同时,该集团在北京的团队也组建专门的项目团队,派出专家参与编写;此外,在英国的集团总部也有专家参与这个项目。经过约9个月的“孕育”,《导则》初稿出台。接下来,来自我市建设、规划以及“北改”三个区的有关负责人以及有关专家对初稿进行了多次评审。在优化、完善之后,《导则》最终出台。
“工具箱”模式便于应用
《导则》按照建筑类型学的方法,将多年来国际先进城市在城市更新实践中积累的经验进行了归纳和总结,规范城市风貌控制的具体范围和内容,明确设计导向。《导则》针对北城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解答,帮助设计师深化对北城新建区、更新区和改旧区的认识和了解,推动城北建设文化的发展,最终建成一个畅通、宜人、发达的城北。
《导则》在满足北城片区总体规划以及相关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的前提下,关注于“北改”片区内的各种开发类型和特征区域,包括居住、商业、开放空间、街道等,采用一系列手段,从建筑布局到自然环境,来引导城市的形态更新。记者发现,由于采用了“工具箱”的编写模式,所以该《导则》使用起来非常方便,居住区、商业区、市场、山地区等多种形态都可以在里面方便地找到对应的内容。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编写者非常注重可持续生态发展的理念,辟出了专门的章节,在雨水收集、风环境设计、城市热岛效应控制等多个方面提出了明确做法。《导则》对于历史文化建筑的保护也非常重视,提出了历史遗迹的保护应该明确保护对象,采取分级保护的方式,将“北改”区域内的历史文化资源分为“点、线、面”进行分类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