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生活 400-633-4033
2014恭王府第七届非遗演出季川剧昆腔北京展风采
2014-06-14 23:37:55  |  新闻中心 蜀风艺文文化成都 

昨晚七点半,作为“良辰美景·2014·恭王府第七届非遗演出季”的第二台好戏,由市川剧研究院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联合打造的川剧昆腔折子戏专场演出,在北京恭王府大戏楼闪亮登场,由著名川剧艺术家晓艇、陈巧茹、刘芸、许明耻、任庭芳等联袂演绎的《鸳鸯谱·巧配》《牡丹亭·游园》《红梨记·醉隶》和《绣襦记·教歌闹街》4折好戏让北京戏迷赞不绝口,演出赢得阵阵热烈喝彩。

“百戏之祖”昆曲在巴蜀地区已流传400余年,四川话里的“昆气”“苏气”,幽默地形容风雅典秀、甚至文绉绉的人和事,这种化入民俗口语的词汇,正是昆曲在巴蜀地区影响的最好注脚。昆曲最初入川,起因于苏州昆曲伶人的流徙和四川文人雅士的推崇习学,在清代中后期,广采博纳的川剧将当时的“流行歌曲”昆曲声腔纳入自己的声腔体系,川昆正式诞生。

川昆结合四川特色,对昆曲进行了极大创新,不仅使用四川方言,还借用高腔锣鼓,并化用其他声腔的声乐演唱方法,强化副、丑等行当的曲白表演,让柔美的昆腔和泼辣的川剧巧妙融合,令人称奇。据悉,本次展演的折子戏都是极具川昆特色的经典剧目,除此之外,还有《东窗修本》《议献剑》《文武打》《双下山》等,都是昆曲典范与地方审美互相交融的典型。继昨晚演出之后,今天下午两点,省川剧艺术研究院院长杜建华将和“二度梅”刘芸一同在国家图书馆漫谈川昆艺术。今晚,川昆折子戏《教歌闹街》和《巧配》将在国家图书馆和首都戏迷们再度见面。

本文共1页 1
来源 成都日报  |   作者 成都日报
点击阅读更多【川昆】新闻
川剧专家国家图书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讲座月漫谈川昆艺术
2014恭王府第七届非遗演出季川剧昆腔北京展风采
古琴、川昆亮相2014“非遗演出季”
[下篇文章] 成都2014这个夏天有点“冷”!气温有如“过山车”
[上篇文章] BigBang成体中心开唱 成都魅力十足吸引越来越多国际明星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广告联系 | 加盟合作 | 联系我们
欧咯®旗下网站 成都热线
Copyright © 2006-2021 CDRX.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欧咯®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