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成都名家墨迹,就不能绕过武侯祠博物馆的唐代“三绝碑”,它因文章、书法、镌刻都属上乘,而被后世誉为“三绝碑”。在文、书、刻“三绝”中,尤以书法备受后人称道。宋代书法大家米芾曾评价,柳公绰的书法更胜其弟柳公权,而这“三绝碑”正是柳公绰的代表作。昨日,知名书法家杨代欣带领记者走进武侯祠,与“三绝碑”零距离。他不仅为记者讲述了“三绝碑”书法门道,更揭开“三绝碑”鲜为人知的书法故事。
观赏 “三绝碑”最绝是书法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在淅淅沥沥的小雨中走入武侯祠博物馆,中轴线两旁郁郁葱葱的杉树更显翠绿。“这碑亭石碑中最辉煌、雄伟的一尊,便是今日主角‘三绝碑’。”走进唐碑碑亭,杨代欣带着崇敬的语气,指着石碑向记者介绍说,这通唐碑本名《蜀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唐宪宗元和四年(公元809年)立。碑身及碑帽通高367cm、宽95cm、厚25cm,下有碑座。碑帽的云纹雕饰,具有唐代石刻艺术特点。记者细数碑文共24行,每行约50字。他说,碑文为楷书竖行,有1094字,由曾任监察御史、宰相的裴度所撰,由曾任吏部尚书、兵部尚书,又是著名书法家柳公权之兄的柳公绰所书,当时蜀中名匠鲁建所刻。文章、书法、刻工均为难得精品,所以后人称它为“三绝碑”。碑文内容分序文和铭文,碑文对诸葛亮短暂而悲壮的一生作了重点褒评,竭力赞颂诸葛亮的高风亮节,文治武功,并以此激励唐代的执政者。杨代欣说,元和二年(公元807年)成都动乱,唐王朝派相国武元衡出任剑南四川节度使。裴度当时与柳公绰一起在西川节度使武元衡手下任节度判官,裴、柳关系密切,又都敬慕诸葛武侯,遂一文一书,共同写就了中国书法史上的不朽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