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十万川军士兵,身穿破旧的军衣、短裤、草鞋,手握“老套筒”步枪,背着大刀、斗笠、背包……首批第一纵队沿川陕公路北上,第二纵队顺长江东下出夔门,奔赴伟大的抗战前线。
国难当头,八年中四川热血青年请缨出征事例,不胜枚举,其中有不少是成都地区的子弟兵。1943年,中国兵源已近枯竭。1943年11月11日,成都中央电影院召开征召远征军动员大会后,各报以“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的大字标题,不断报道全市青年请缨杀敌的感人消息——
泡桐树街9号77岁的老人陈治安,将赖以养老的独子送往军营,自己则申请由慈惠堂收容。成都市紫东镇中心学校潘觉民、陈光洁等四名女教师,发誓“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要求远征杀敌……当时计有大学生267名,中学生及公教人员等5148名,女生795名踊跃报名。成都市政府施行严格身体检验,计合格2229名(其中大学生84人,专科生63人,中学生1439人,其他公教人员643人)。录取者欢欣鼓舞,未被录取者深感失望……
皇城坝后子门广场,成都各界齐来欢送。一位女歌手登台歌唱:“去吧,兄弟呀!去吧,兄弟呀!我望你鲜红的血液,染遍祖国大地的自由之花。”满场出征军人、亲属和所有欢送者,都感动得热泪盈眶……
2008年4月,我曾采访时年84岁的远征军老兵黄绍甫,1943年他在成都石室中学读书。老人深情回忆:“投笔从戎,是那个时代成都年轻人的主流价值观。我们参军出征时,都饱含精忠报国、与侵略者拼命的满腔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