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人才”命题
已成体系
“成都的人才支撑政策,已不单单是‘给钱、给政策’的简单给予,它已经成为支撑城市的一种环境体系,这个体系之中,关注‘创新人才’的命题,不仅是一个或者几个部门的事情,而是一种城市选择的共识。”市科技局有关人士如此说。
同样是在成都高新区(西区),在这个半年吞吐“百亿美金”电子产品的IT产业集核地,由全国最年轻的“80后”教授、国家万人计划专家周涛创立的成都数之联科技有限公司,显得有些“低调”。从体量而言,“数之联”自然不能与它毗邻的全球500强企业同日而语,然而,从成长性来看,这个瞄准“大数据”未来产业的科技企业,却有着备受各方看好的潜力与可能。
从瑞士弗里堡大学取得理论物理博士学位回国的周涛,还有另一个身份——他是电子科技大学互联网科学中心主任、大数据研究中心主任,他公司的Co—CEO(联席首席执行官)周俊临,也是电子科技大学副教授。
在他看来,在成都近年来出台的诸多人才支持新政之中,引导社会资本投向科技成果转化、释放高校院所科技人才创新创业活力的成都市《促进国内外高校院所在蓉协同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简称“成都十条”),是他最看重的。
在周涛看来,此次“成都十条”的出台,首次明确提出“支持在蓉高校院所在编在岗科技人才兼职从事创新创业活动”“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收益的70%可用于人员激励”等诸多新政改革,都聚焦到了问题的核心。“鼓励高校院所科技人才创新创业,十条新政,是一个以人为本,服务于成果转化的全流程人才服务链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