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会有个“小圈子” “10天一会”全国跑
塔子山灯会上,刘应明和兄弟共同经营着澳洲烤鸡肉串,20元4串,平均一天收入一万多元。“也有亏损的时候,关键在参加的节会人气是否旺盛、天气如何。”刘应明称,“今年天气还不错,下雨天少,客流量还行。”
“政府组织的,肯花力气宣传,人气就要旺些。”另一家肥肠粉老板娘总结经验称。他们在郫县、崇州有两家店面,但这只是作为“根据地”,主要靠赶会赚钱,一年要赶二十来场会。广州、杭州、贵阳……哪里有大型的节会,他们就往哪里赶,就如蜜蜂追赶花期一样。从店里带上数个工人,也到节会举办当地临时雇佣一些人。
“赶会商家是否能赚到钱,与商家名气、产品受欢迎程度息息相关,也与展会人流量、宣传造势程度、周边住户环境等密切相联。”据2015成都金沙太阳节美食区承包运营方中博视界传媒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汪苗苗介绍,除了主办方的努力,一些商家通过主动营销,如穿上古代服饰、放上音乐边烤边跳等,也更吸引眼球。
在“赶会圈”中,有“10天一会”的说法,一年下来赶会频繁的商家多至三十多个会,春节期间,经常一个商家同时参展多个会。汪苗苗表示,实质上商家会尽量去挑选政府部门主办的、知名度高的展会。
“办展城市也很关键。”汪苗苗说,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消费文化都与商家是否能在展会中有所盈利相关,“比如成都,爱吃爱耍,是个消费城市,一般节会人气还不错。”
“常年赶会的人,都有一个赶会圈子。在哪里参展后,觉得效果不错,大家互相告知一声,互通有无。”汪苗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