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台《促进国内外高校院所在蓉协同创新的若干政策措施》(简称“成都十条”),是从政策顶层设计为国内外高校院所在蓉协同创新破冰。“成都十条”鼓励在蓉高校开展成果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管理改革,破除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枷锁”,支持成果发明人开展成果转化实施,赋予创新者更大自主支配权。
汇集创业力量,增强创业源动力,成都鼓励在蓉高校建设“创业型大学”,开设创业课程,设立创业俱乐部,分别设立大学生创业天使投资基金和大学生创业融资风险补偿资金池,引导青年大学生到孵化载体创新创业。据统计,今年1—6月,参与创业培训大学生达2万人,实现创业3000人以上,带动就业3万人以上。
此外,成都市加快聚集海内外人才创新创业,探索建立“企业提需求+高校出编制+政府给支持”的创新创业人才引进模式,面向全球招才引智。对在蓉新领办企业的入选者、海外留学人员等给予创业资助,全市入选国家人才106人,四川省专家374人、顶尖团队25个,呈现出人才加速聚集的新常态。
建构创新创业载体之基
形成“创业苗圃+企业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梯级孵化
7月18日,“创业天府 菁蓉汇·中关村”活动在北京中关村创业大街启动,此次活动瞄准成都创新创业最具活力的成都高新区,首度对外发布创业天府旗舰项目“蓉创广场”的规划布局。
这个数十万平方米的旗舰项目,尚未正式发布,就“未映先热”地吸引了国内外科技孵化、创业投资领域的关注。“虽然还没交付使用,20万平方米的蓉创广场,敲定的、在谈的已超过三分之一。” 几乎每天,成都高新区创新中心主任李岗都与全国各地众创空间、创新创业载体保持着高频谈判,对接项目排队等着陆续上会过评审。
蓉创广场的“未映先热”,仅仅是成都深入推进“创业天府”行动计划的知秋一叶。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眼下,成都市已有国家、省、市级挂牌创新创业载体121家,初步形成“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梯级创业孵化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