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共享发展,着力增进人民福祉,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促进医疗资源向基层、农村流动,实行分级诊疗,逐步改善大医院一号难挂、一床难求,而基层医院门庭冷落的局面。
四川省新津县农民孙玉兰剧烈腹痛,120急救车将她送到县医院,医生诊断为急性胰腺炎。为孙玉兰看病的是新津县人民医院院长温尔刚,他来自四川省人民医院。由于抢救及时,患者病情很快得到控制。而在五年前,县医院就连肠镜、胃镜都不能做,像这样的重症胰腺炎病人,都得转到成都治疗,往往耽误了病情。不仅患者不满意,医生也没有积极性。
与县医院的门庭冷落相比,50公里以外的四川省人民医院则是人满为患,平均每天的门诊量超过一万人次,一张病床有时要等两三个月,一个专家号要排半宿。
我国医疗机构分三个等级,被称为“宝塔式”结构。80%的常见病应该在“塔基”和“塔身”看病,“塔尖”部分的优质医疗资源,应该集中解决20%的疑难危重患者。而现实的情况恰恰颠倒了,80%的患者都涌到大医院,导致看病贵看病难。
为将病人留在基层,实现分级诊疗,四川着力提升县医院能力。2012年,新津县政府与四川省人民医院商定,建立医疗联合体,把县医院委托给省人民医院管理,就连院长也由省人民医院派人来担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