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时节,站在大邑县斜源镇江源村最高的山顶放眼望去,也是一片郁郁葱葱。茂盛的林地下,是村民种植的中药材。“我种了20多亩‘三木’药材,并在林下种植黄连。每年黄连可收入16000元,其他药材1万多元,再加上打工收入,全家年收入3万余元。”住在山顶的罗显祥说,现在,这片山林就是大家伙的“金山银山”。
斜源镇江源村和盘石村在两年前被确定为市级贫困村。“贫困村”的帽子扣在两村脑袋上后,该镇启动了场镇改造工作。作为市级统筹城乡综合改革示范镇和小城镇建设特色镇,如何利用这一契机,助推贫困村经济发展,并实现特色镇建设,成为斜源镇思考的课题。
“在没有经验可借鉴、没有样板可参考的情况下,我们坚持以‘三视三问群众工作法’为引领,累计走访党员群众700余人次,倾听和收集群众意见和建议。”斜源镇相关负责人介绍,该镇最终创新“土地整理+整镇改造+产业发展+脱贫开发”模式,探索出由被动受助向主动参与迈进、由单个项目支持向全域基础设施升级迈进、由短期解困向可持续发展迈进、由局部脱贫向整镇推进迈进的脱贫开发新路径,实现了城镇规模适度扩大、基础设施配套基本完善、产业发展提档升级、生产生活方式根本转变的“以镇带村”脱贫开发工作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