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块地
占地17亩,10年时间才培育出如今高标准的土壤条件,很多优质杂交水稻品种诞生在这里
新的家
扩大到100亩,不仅将培育高产、高质量的水稻,还将建成科研基地、农业观光和教育基地
彭甦站在一片田埂上,脚下是袁隆平在成都的国家杂交水稻试验田。他是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都分中心副主任,研究中心的团队耕作了十多年的这块农田,如今要换新家了。
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都分中心的试验田 摄影记者 王勤
新址位于郫县三道堰镇青杠树村,农田规模比现在大好几倍,三面环水,渠系纵横,日照和土壤都很适合杂交水稻培育。但对于已在脚下这块农田辛苦工作了十几年的彭甦来说,感情上还是有点不舍。
有点不舍
你吃的大米中 有它的赫赫战功
很多成都人不知道,“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成都有一块试验田,位于绕城高速和沙西路口交汇处。从外面望进去,这里跟一块普通农田并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多了几栋堆放仪器的小楼。
彭甦说,据他了解,这是离市区最近的一块杂交水稻试验田。虽然只有17亩大小,说起来却意义非凡。很多提高水稻产量的优质杂交水稻品种从这里培育出来,目前市民吃到的大米,其“老祖宗”就诞生在这里。“这块地是袁老师的‘宝贝’,这块地里培育出的‘Y两优973’实现了四川两系杂交稻新品种选育零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