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可喜的是,20年的高新区建设助推了中国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使在目前正在发生的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中,中国已经深度融入其中,不再被排斥在技术创新的“中心国”之外。着眼未来,伴随着大国的崛起,高新区如何引领创新发展,如何更大程度地进入到全球产业和技术创新的推动者和参与者主体行列,既是新时期国家高新区需要肩负的使命,也是国家高新区的发展必须面临的挑战。科技部提出新时期国家高新区要从先行先试、自我发展,向肩负起创新示范和战略引领使命跨越;从立足区域、集约发展的资源配置方式,向面向全球、协同创新的产业组织方式跨越;从要素集中、企业集聚的产业基地,向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创新型产业集群跨越;从工业园区、产业园区,向创新经济、现代生态文明和谐高科技社区跨越。这些发展导向都对高新区的未来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高新区的未来发展:
中央政府应加强顶层设计
避免同质化和恶性竞争
记者:您对国家高新区未来发展的政策建议?
王胜光:创新是一项复杂的活动,需要创新资源的注入和孕育,需要科技、教育、经济、产业等多个部门政策协同,这就需要建立有效的创新系统支撑。目前,高新区个体已经在微观层面建立起了整合当地相关政策资源的管委会管理体制,但作为代表国家意志导向的国家高新区,却一直没有在国务院层面建立起协调部门联合支持高新区的体制和机制,前20多年的发展更多依靠的是地方政府的能动性或“自下”的努力,“而上”的整体部署和政策协同并不多见。
着眼新的发展,特别是对到目前为止所批复的11家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因为这些示范区更大程度地肩负着开展全球创新竞争的国家使命,中央政府应加强对这些园区发展导向上的顶层设计:一是对这些园区发展的战略性空间规划布局,二是对这些园区发展的国家战略性重点产业规划布局,三是对这些园区发展的创新支撑条件建设规划布局。在这些园区更集中、更科学和更有效地配置国家支撑创新发展的要素和资源,从而避免不同园区间在支持政策上的盲目攀比和产业发展上的恶性竞争。同时,在高新区所属省市区域,应增强高新区与本地其他各部门间政策的互补性,以便更高效整合协调相关力量,共同为高新区在新时期完成新的使命添加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