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生活 400-633-4033
《草堂》诗刊创刊号 梁平:愿成都成为文学的“草堂”
2016-06-20 16:06:55  |  新闻中心 蜀风艺文文化成都 

不可否认,现实中梁平是一个有着铁板铜琶气质的重庆人,但他不会搬运大词,他不过是在书写一己的感官,把自己匿在巴蜀的泥土和花叶之间,成为一方水土感知大千世界的管道,真诚、坦荡、睿智、热血。

在我心目中,重庆是一个伴随着大江突然松弛的低地,又面临即将被夔门“结扎”的紧张,方言、口味与脱兔般的幽默,成为重庆人思考的一种地缘智慧。梁平的修辞方式是在娓娓道来的重庆口语之中回到隐喻,现实与虚拟的时空在反复绞缠,但造句呈现出一种自然的可视性,既有庖丁解牛的刀法,也有大锤碎骨的刚猛,逐渐成为当代主流诗歌写作的经典语式。在梁平的诗歌《九眼桥》里,九眼桥变成了九只眼睛的睁开与闭上,一开一合之间,那些奔走如飞的强健民工、沧桑的历史,都在锦江的反照下,逝者如斯夫。我想,朝着这样的目标,梁平的文学地理学的价值会逐步得到进一步彰显。

我发现,置身于重庆、成都不同天象之下的梁平,扭过头去,他也只能在故乡、往事、巴与蜀的历史泥土当中,来一次荡涤肺腑的“深呼吸”。

诗歌、诗论之外,梁平写作了大量的散文、随笔以及小说,他是一个至今没有受到广泛关注的文体创造者,尤其是在跨文体写作方面,贡献颇多。跨文体的本义是指作家在结构一个多向度、多义的复合文本时,动用了虚构与非虚构的种种表现方式。跨文体还有一个指标,那就是将历史事件、进程与自己的生命踪迹史发生血肉关联。尤其是第二点,在梁平的不少散文里得到了极大地展示。

以粗粝展示细密,以硬朗反照柔软,以燥辣反举温情,以峻急拉动低缓,本是古代美学的一个向度,就像秀发在刃口上飘动,就像鲜血桃花在高地上迎风泼墨,努力打开人们习惯性的背光一面,在外嘻嘻哈哈的梁平,回到他的“没名堂”写作室则是焚膏继晷,拿出了自己对这片土地的答卷。

本文共7页 1234567
来源 成都日报  |   作者 蒋蓝
点击阅读更多【杜甫草堂】新闻
成都杜甫草堂诵诗庆新春“诗韵流长”新春诗会正月初五举行
成都杜甫草堂诵诗庆新春“诗韵流长”新春诗会正月初五举行
“山川翰墨——当代书法十人展”在杜甫草堂诗书画院美术馆(中国书法馆)开幕
姚德淳家训书法作品展在杜甫草堂博物馆诗书画院、中国书法馆开幕
杜甫草堂与巴黎&纽约书院签约 助推天府文化传播
杜甫草堂与巴黎&纽约书院签约 助推天府文化传播
碧瓦朱甍——荆楚古建筑图片展在成都杜甫草堂大雅堂开幕
大型民族音乐剧场《寻找杜甫》昨日回到成都杜甫草堂
成都“人日游草堂”祭祀活动如约举行 祭诗圣咏梅花
成都“人日游草堂”祭祀活动如约举行 祭诗圣咏梅花
农历正月初七来杜甫草堂“人日游”
[下篇文章] 隐居成都新津的鼻烟壶“守”艺人 沙湾风物滋润艺术心田
[上篇文章] 2016年“党报读者杯”的一次全新尝试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广告联系 | 加盟合作 | 联系我们
欧咯®旗下网站 成都热线
Copyright © 2006-2021 CDRX.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欧咯®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