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云(化名)是成都某高校体育专业大三学生,从大一开始,每年暑假他都会留在成都兼职当游泳池救生员。他告诉华西都市报记者,获得营业资格后,为节约成本,承包者会找大学生来顶替正规救生员,然后用救生员的证件,再去办理其他游泳池的许可证。
“资格救生员的薪酬差不多是无证兼职大学生的一倍,所以很多承包者会偷梁换柱。”郑云说,去年他曾在天府大道某小区当过救生员,当时300多平米的游泳池,就有两人没拿到救生员资格证。
据公开资料显示,四川某高校体育学院教师曾对成都航天路某游泳池员工持证上岗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发现,从2010年-2014年期间,超过一半员工属于无证上岗。
“我们很难想象,发生意外时,把救生的希望寄托给一个没受过专业培训的无证人员,后果会多么严重。”郑云建议,“下水前,一定要留意救生员是不是有证,以防意外发生时施救无法得到保障。”
乱象三
非营业时间 游泳池往往无人看管
多位业内人士向华西都市报记者透露,承包小区游泳池,他们会跟物业签订承包协议,一般会规定承包期间,承包区域的安全等问题由承包者负责。然而,记者走访了解到,成都市区的一些小区游泳池,营业时间多为下午到晚上11点前,而承包者一般不住在小区,其余时间,游泳池往往处于无人看管状态。此前,全国多地曾发生小孩深夜游泳溺亡事件,而一旦发生意外,责任划分及后续赔偿往往很困难。
“规范的游泳池应该是24小时有人看护,但目前很多小区游泳池根本做不到,所以潜在的危险不少。”业内人士赖先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