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生活
双流区放大发挥军工科研院所集聚优势 实现军民深度融合创新发展
2016-07-13 14:28:58  |  新闻中心 工业园区园区动态 

成都市委《关于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的决定》提出,要深入实施省委“三大发展战略”,以推动科技创新为核心,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加快推进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融合发展,全面提升城市自主创新能力。“双流区坚持以转型发展、创新发展为第一要务,准确把握发展新特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构建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实现了高质量、高效率、可持续的创新发展。”双流区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深挖本地军工科研院所资源,双流区着眼打通军民深度融合创新发展通道,从做优规划、育强产业、创新机制、强化保障四个方面大力推进“军转民”“民参军”双向发展,走出了一条以自主创新为核心、具有双流特色的军民融合发展之路。“按照‘壮大完善一批,加快构建一批,跟踪储备一批’产业发展思路,双流正全力推动在航空装备制造维修、核技术、信息安全、军工电子、智能制造等重点领域突破发展,已形成了多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格局。”

银河·596产业基地  

实践

目前,落户双流的核动力产业基地、信息安全产业基地、中物院银河·596产业基地已被省国防科工办确定为全省十大军民融合产业基地。“紧扣成都‘1+N’军民融合产业体系,我们按照‘多点布局、多元发展’的思路,初步构建形成了以黄水4平方公里军民融合产业园为核心,以4平方公里成都航空动力小镇为突破,以核动力产业基地、信息安全产业基地、中物院银河·596产业基地为支撑的军民深度融合产业发展体系。” 据双流区相关负责人介绍,中物院银河·596产业基地已完成一期建设并投入使用,二期正加紧规划筹备中。双流区已与中物院签订关于共建军民融合型科技创新园的战略合作协议,将在596产业基地联手打造联合科研基金、产业孵化平台、大型理化检测服务平台等科技创新平台,构建“基础技术研究—产品开发—产业推广”的全流程体系,形成科技与产业互补的生态科技圈;核动力产业基地一期项目已全面进入收尾阶段,部分先进试验装置及设备已投入使用,待项目全部建成投运后,该基地将成为我国技术先进、设施齐全、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的世界一流核动力研发基地;信息安全产业基地一期已完成立项备案等程序,将打造涵盖“芯片—软件—平台—整机—系统”的完整信息安全产业链,力争形成千亿级网络信息安全产业集群。

双流区明确,将依托已入驻双流的8所高精尖军工科研院所、61家军民融合规上工业企业,充分整合各方资源,全力培育军民融合创新发展产业。在规划上,坚持高起点规划引领军民融合产业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制定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实施方案,委托国外知名机构高标准制定4平方公里成都航空动力小镇等各个军民融合产业基地规划;在产业发展上,按照“小核心、大协作”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理念,充分挖掘区内科研院所和企业核心优势,大力气培育以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为核心的第三代民用核电及管件配套产业链,以成都航宇发动机含铼高温合金叶片制造、朗星军用和民用无人机生产制造及维修等项目为代表的航空装备制造维修产业链等组团发展、垂直分工、多链共生的产业集群;在平台搭建上,大力推动院地校企深度合作,为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搭建信息互通、资源共享、科研创新等融合发展平台;在强化保障上,已成立军民融合创新工作推进领导小组,在“军转民”“民参军”体制机制创新、产业发展、人才引进、金融支持、服务协调、公建配套、资源保障等各方面,着力形成一批行之有效的方案和配套措施,为军民融合创新发展营造优质环境。

本文共1页 1
来源 成都日报  |   作者 王丹
点击阅读更多【军民融合】新闻
新都区抢抓军民融合新机遇 打造西南百亿级智能再制造产业
四川军民融合高技术产业联盟成果转移转化办公室在成都成立
西南技术与军民融合产权交易中心在双流挂牌
盛毅:成都科学城要成为军民融合示范
成都日报评论员尹婷婷:“一矛一盾”的 成都实力
成都推进全面创新改革“一号工程”构建军民融合产业集群
成都推进全面创新改革“一号工程”构建军民融合产业集群
紧抓军民融合发展机遇 四川上市公司积极行动
海特高新董事长李飚:既是机遇 又是挑战
[下篇文章] 龙泉驿宝胜村万株葡萄树面向广大市民发出认养倡议
[上篇文章] 四川农业大学基地无公害蔬菜直供温江20家便民直销店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广告联系 | 加盟合作 | 联系我们
欧咯®旗下网站 成都热线
Copyright © 2006-2021 CDRX.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欧咯®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