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5日,几块白色的展板,整齐摆放在成都市琴台路路口的十二桥桥头。围观展板的市民发现,面前这条臭了好些年的西郊河,就要“变身”了——作为成都“宜居水岸工程”系列项目之一,西郊河-浣花溪水文化廊道示范段项目、二道河流域整治项目、摸底河流域整治项目,以及摩诃池项目,将先期启动建设。
重现一条“翡翠项链”
历史上的成都,一直是个河流密布的“活水之城”。
本报制图/卢浩
记者查阅成都城市河流研究会的资料了解到,早在唐乾符三年(公元876年),当时的西川节度使高骈为防御南诏侵扰,就在扩建罗城(外城)时,截断郫江,引水进入新开的清远江(又叫油子河、府河),与城南检江(南河)相接,以固城防,为成都奠定了“二江抱城”的格局,并一直保持到今天。此后,被截断的郫江下游河段逐步淤填,高骈又开辟西濠护城,即今西郊河、饮马河的前身。
此后很长时间,西郊河、饮马河、南河、府河围合,为成都束上了一条“翡翠项链”,其间河渠纵横,孕育了成都独有的文化气质。诗人陆游就曾用“当年走马锦城西,曾为梅花醉似泥。二十里路香不断,青羊宫到浣花溪”,兴致勃勃地描绘出西郊河到浣花溪一带的花会盛况。
到上世纪90年代,西郊河、饮马河因城市建设填埋覆盖而残缺不全。尽管后来数次整治,却依旧未能恢复原来的样貌。
为了恢复历史记忆,西郊河-浣花溪水文化廊道示范段,被作为先期启动的唯一一个市级示范项目进行重点打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