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的一天,我再次造访今年90岁的这位“学长”时,当说到曲艺,他激动如初,兴趣盎然。我想,我有义务更有责任记录黄老先生一生对艺术的探索和追求,有必要与大家一起分享黄老先生的艺术风格。不然,我会后悔。
“韩滩古渡”的曲艺大家
黄老住在老码头附近的一个小区,按图索骥却让我的第一次拜访费了不少周折。天府水城赵镇,旧时称赵家渡。公元前201年(汉高祖六年)于赵家渡设置广汉郡。北宋时,一位姓韩名璹的(时任潼川府)转运使,为方便民众出行,畅通水运,组织当地民众将长达3公里的淤塞河道渡口进行疏浚,获得当地民众的称赞,并将此河道渡口改为“韩滩渡”。
“韩滩古渡”就是人们常说的“老码头”。我在附近的几个小区打听询问近两个小时,最后在一位太婆的指引下,在一幢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修建的居民楼里见到了这位曲艺界的翘楚。
老人非常健谈,思路清晰,“我1949年毕业于四川大学法律系,三个月后,一部吉普车将我接到当时的‘川西人民广播电台’成了一名记者。”几句寒暄后,老人告诉我他走上曲艺之路的经过。在电台跑了几年农村“社调”后,四川人民广播电台成立文艺部说唱队。从此,黄老就这样“阴差阳错”地与曲艺结下了不解之缘。从电台说唱队到四川省歌舞团曲艺队,再到四川省曲艺团,曲艺伴其一生。
几年的记者生涯和农村体验,为黄老一生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58年8月,在北京举行的“第一届全国曲艺会演大会”上,一首充满浓郁地方特色、脍炙人口的《布谷鸟儿咕咕叫》响彻京城上空,获得了曲艺界和音乐界以及广大观众的高度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