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应对持续的生育高峰,产科医生的招聘也在增加。北青报记者从北京妇产医院官网获悉,2017年度的招聘中,产科医生的招聘需求为30人,妇产科学专业的总招聘人数达到了61人,而去年妇产科学专业的招聘人数仅为26人。
现场
高峰时段走廊内增设“临时产床”
北青报记者19日来到北京妇产医院分娩区,探访新生儿高峰的情况。上午9点45分,正赶上一位产妇分娩,一位医生及两位助产士分别站在产妇的前方及左右侧,一边鼓励产妇,一边紧盯着产床旁边的仪表数字变化,这个仪表反映着产妇的心跳等情况。10点02分,随着医生说“好了,来看一眼宝宝”,产妇顺利产下一名女婴。紧接着,一名助产士对新生儿进行呼吸道清理,宝宝发出了第一声啼哭。随后,助产士为新生儿做了简单的清洗工作。与此同时,另一位助产士正在对产妇的伤口进行缝合处理。新生儿在出生记录上留下第一个脚印后,助产士将她放到了产妇怀中,啼哭的婴儿闻到熟悉的气味、听到熟悉的心跳后,逐渐平静下来,紧张的分娩工作也暂告一段落。接下来产妇将在这里继续观察两个小时,助产士将对其进行子宫按摩等恢复工作。
这样的流程每天都在妇产医院上演很多遍。在住院部10层的分娩区,分布有2个待产室以及7个分娩室,其中6个单人分娩室、1个双人分娩室,共计8张分娩床。在这里工作12年的助产士孟凡影告诉北青报记者,有些高峰集中分娩时段会出现6张分娩床不够用的情况,因此走廊安放的原本用于转运病人的平车就会派上用场,成为“临时产床”。孟凡影介绍说,每位产妇的分娩时长不一,孩子出生后,产妇需在分娩室观察两个小时后才能回到楼下的病房,产床的流动会有些困难,“尤其是晚上,孕产妇宫缩的程度增加,集中分娩的情况也比较多,有时候没办法,就只能用这些平车为孕产妇接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