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是十二属相中唯一的鸟类,也是最为敏锐的动物,它知天晓地,雄姿英发,催人奋进。闻鸡起舞、金鸡报晓、鸡鸣早看天、雄鸡一唱天下白,成了鸡的文化品格。鸡同时具有吉祥如意、敢于拼搏、展望未来的美好征兆。人们所说的“公鸡”“母鸡”“小鸡”“鸡蛋”等名称,早在甲骨文里就已出现。古人总结鸡有“五德”,是以鸡之冠距、敢斗、相告食、守夜、不失时等特性,分别象征了文、武、勇、仁、信五德。由于母鸡不具备敢斗之能,所以历代画家笔下的鸡,多为赳赳雄鸡。
鸡在古字中既可以写作“鷄”,也可以写作“雞”,右边的部分写成“鸟”或“隹”,正如《中国文字学故事大辞典》所指出的那样:“如果一定要把鸡看成是系(绳)系住的,似乎是有点过分追根究底,还不如简单明了地把‘系’当作‘叽叽’的叫声,不过是一种单纯发声的音符而已。”这就至少说明,鸡是以叫声来显示种属存在的,时间的刻度在它们的叫声里获得了彰显和放大,极大地拉近了鸡与人类的距离。古人对鸡的偏爱,因为鸡不仅是德禽而是祥禽。古人重“吉”,鸡与“吉”音近。
这首先涉及“楚歌”。《史记集解》引应劭之说,“楚歌者,谓《鸡鸣歌》也……多于鸡鸣时歌之”。《续汉书·百官志三》“尚书左右丞”下注引蔡质《汉仪》说:“五更未明三刻后鸡鸣,卫士踵丞郎趋严上台。不畜宫中鸡,汝南出鸡鸣卫士,候朱雀门外,专传鸡鸣于宫中。”这就是说,“鸡鸣卫士”可以算是口技之道的开路先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