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泥泞的机耕道上,双脚糊满了泥巴,鞋脏开庭不雅观,于是便有了竹篙法庭的“庭鞋”高筒靴。因为交通不便,当事人来趟法院不容易,于是有了“群众来不了,我们上门去”的创新举措。一条红色的横幅,一副简单的桌椅,一个庄严的国徽,田间地头的法庭简单仍不失肃穆;一身笔挺的制服,一柄权威的法槌,将基层法官的声音带到百姓周围。竹篙村民没有想到,过去要翻山越岭到县城打官司,现在在自家门口就能开庭。
老百姓不用跑腿就能解决纠纷,但对于周卫东他们来说,工作量却增大了许多。庭前调查、开庭审理、送达文书,一个案件法官至少需要下乡3次。生铁铸成的国徽足足有10公斤重,一路上,法官只能挑着或者背着去开庭。时任竹篙法庭书记员的李文姬回忆:“只要出去开‘坝坝法庭’,不用谁提醒,都是周卫东主动背着国徽到开庭地点。”
从庭审过程到随案讲法,再到主持调解和判后释疑,周卫东等法官始终把群众装在心中,走遍辖区20余个乡镇一次次定纷止争,尽心尽力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将法治意识植入群众心中。
一身正气 廉洁奉公
他承办的案件无一例廉洁举报
“做人要有底线,做法官更要有底线。做法官不是为了得到当事人的赞同,也不是为了得到领导的嘉奖,而是要一身正气,对得起法官的称号。”共产党员周卫东曾不止一次地说过这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