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远赴他乡,工作也很忙,很难做到在清明期间亲自回乡扫墓,但是心里总有个念想。这种方式或许能让他们心安。”
管理微信公众号后台的工作人员告诉成都商报记者,这段时间收到的上千条寄语里,有一些让人颇为动容。“我记得有一条是‘老伴,我现在在孩子家,过段时间来看你’,可以推测,大概是老人家这段时间在外地回不来,但是和逝者的感情非常深厚。”
旁边的公墓工作人员补充,“以前人们亲自来扫墓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拔掉墓碑旁的杂草、抹去碑上的灰尘,让逝去的亲人体体面面的。现在公墓里有专门的工作人员完成墓地的清扫工作,大家也不用再担心坟茔出现‘荒草丛生’的破败景象。”
众说纷纭
扫墓方式 需要“与时俱进”吗?
微信“扫墓”这种新的祭祀方式,大众能接受吗?昨日,成都商报记者随机采访了15人,赞成的有5人,不赞成的有10人(其中4人表示可作为一种附加的祭祀方式,但是不能取代传统)。
▼赞成:
杨先生(24岁):“非常好啊,与时俱进。祭祀重要的是精神层面的,和祭祀方式没有太大关系。”
付女士(47岁):“很好,路远遥可念。在外地不能做到每年都回来,很多时候只能拜托其他亲人帮忙。如果可以把话写下来让妈妈‘看’到,会心安很多。”
▼不赞成:
徐先生(36岁):“微信扫墓,信息虽然一‘点’就到,但感觉诚意一点没到。”
王先生(23岁):“祭祀已故亲人,当心存思念,若无怀念,不必成为负担;当亲力亲为,不能亲力,则重在有个念想。这样一件深情肃穆的思念,尽量不要流于表面。和微信红包一样,这些有传统意味的行为一旦变得极为廉价便利,其内涵就会大打折扣,其传承传统文化习俗的功能就不再正常发挥,最终使本来意义重大的行为索然无味,慢慢变味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