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三:对象精准
量身订制帮扶计划
让每一户困难群众都能得到所需的帮助
拖坝四村的巴登则玛老人,已经66岁,丈夫去世后,她含辛茹苦拉扯大两个孩子,艰难维持着一个家。过惯了苦日子,她从来没想过,有一天能坐在两层的新房里,听儿子儿媳摆一摆这个月的“丰收”。
多年以来,巴登则玛家守着一小亩青稞耕地为生,她种地,文化程度不高的儿子儿媳也种地,另外偶尔打点零工,致富的门路十分单一,一家人一年只有5000多元的收入。这个六口之家挤在有近百年历史的破旧老房中,日子过得紧巴巴的,是拖坝四村建档立卡的贫困户。
龙泉驿区的扶贫干部来到村里,巴登一家的致富希望被点燃了。2016年3月,针对拖坝四村村民缺少致富门路的现实困境,龙泉驿区援藏工作队结合高原土地实际,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思路,帮助培育了农业合作社,共流转土地573亩,建起了高原马铃薯示范种植基地。村里有上百户村民成为合作社社员,其中就包括巴登等所有贫困家庭。为了高质量种植马铃薯,龙泉驿区扶贫干部带来了先进的种植技术,并向贫困村民发出了“工作邀请”,巴登则玛的儿子扎西拉布和儿媳阿热都在合作社得到了工作,农忙的那几个月参加耕种,每人一个月能收入3000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