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子秦西表示,要酒是为了“销货”。“想能销一点算一点,聚会、宴席、请客我都用这个酒。”秦西前前后后销了10多件,每一件平均要付给老爷子300元,老爷子觉得亏本。网上一查,秦西觉得更亏本,“便宜的一瓶就30块钱。”
看到酒被儿子销出去,老爷子断定这是好酒。“我就又买了20件!”秦大爷说,既是为了升值,也是为了蓄酒。 除了白酒,藏在柜子和床底的20多幅字画、代替糖尿病药物的各类保健品、没有出版社的《偏方秘籍》、刚刚付款还没到货的航母纪念金币等,都是秦大爷的宝贝。家里堆不下,去年11月秦西租下隔壁的房子,帮秦大爷的宝贝搬了家。
秦大爷买的《偏方秘籍》
电话下单后,秦大爷在营门口老小区里住了21年的家里变得热闹,商品推销电话、快递纷纷上门。每个月2700元的退休工资常被各类商品“预支”。
“这些不是骗,对于书画我有基本功”
成为“收藏品购物狂”之前,秦大爷相当节约。为了捡便宜,他曾经骑着摩托车去大丰买东西。一次性筷子刚刚风靡时要收一角钱,老爷子总是自带筷子。冰箱里堆着下午从超市和菜市场买来的打折肉品,还赶好几站公交车去买便宜的莴笋。
巨变从2015年底开始,秦大爷发现银行的理财产品收益太小,就给老伴下狠话:要赌一把。他看上的是各类电视购物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