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在这个季节,有一件特别应景的事儿,就是抓蝌蚪。看到池塘里小小的蝌蚪,便会忍不住捉回家养,殊不知一颗颗“小黑豆”竟然暗藏着安全隐患,因为它们慢慢长大后,有的竟然变成了蟾蜍。
天府早报记者近日来到市内公园,看到河里很多成群结队的小蝌蚪,密密麻麻,一片一片的。河边上就有几个家长和孩子一起在捉蝌蚪。记者上前一问,家长们都表示不清楚这个到底是青蛙的幼虫还是蟾蜍的幼虫,至于蟾蜍的幼虫有毒这个概念就更不知道了。
实地调查
湿地公园里蝌蚪 多带回家养起来
记者又来到三环外的湿地公园,在湿地公园里,蝌蚪更是多得数不胜数。这里的孩子们工具更专业了,手拿渔网和小桶,一舀一个准,水桶里满满的,全是小蝌蚪。记者看到,池塘靠近岸边的浅水处,聚集了成千上万只小蝌蚪,有的已经长出了细长的四肢。这些黑色的小蝌蚪大多都聚在一起,统一行动,壮观的队伍绵延数十米。
“这些都是小蟾蜍,不是青蛙。”看到记者蹲在岸边观察,旁边一位钓鱼的老人提醒。“我看着它们一天天长大的,从它们的父母把它们生在这里开始。”老人姓杨,他告诉记者,几乎每天都来这里钓鱼,这些小蝌蚪都是1个月前池塘里蟾蜍的后代。
“这些小蝌蚪有毒,你看,小鸟都不吃,”杨大爷指着不远处的岸边,记者看到,一只靠近水岸边觅食的小鸟,对这些唾手可得的美食似乎是视而不见,反倒是对岸边飞行的蚊虫很感兴趣。
“哇,水里好多小蝌蚪啊!”这时一个小男孩开心地欢呼着,还没等他妈妈反应过来,一网子已经下去了。孩子妈妈刘女士说,天气暖和了,经常带儿子出来踏青,也常常会带回去一些小动物,让孩子观察其成长过程。当听到记者说,这些小家伙可能是蟾蜍的幼虫,刘女士有些犹豫了,如果孩子发现期待的小青蛙变成了小蟾蜍,那场面会不会很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