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中央财政支持地下综合管廊、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现场会在成都召开。来自全国建设领域的职能部门相关负责人“取经”成都,了解被称为“城市里子”的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的成都做法。
59公里“管线之家” 年底建成
啥叫“地下综合管廊”,简而言之,就是把原来在地下各自安家的自来水、天然气、通讯等管道和线路,统统放在“同一个家”,变“分居”为“合住”;同时在巨大的“管线之家”中设置好检修井和通道,假如管线需要维修,就不用再像以前一样去对道路频繁地“开肠破肚”了。
成洛大道已经形成的管廊
“城市地下综合管廊通过在地下建造一个隧道空间,将涉及千家万户的电力、通讯、燃气、供热、给排水等各种工程管线集于一体,统筹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统筹推进地下管廊建设,可以整体提升城市承载能力和功能品质。长期以来,城市道路‘开拉链’的建设无序为广大市民所诟病。随着地下综合管廊的建设,这种情况将得到有效改变。”成都市建委总工程师陈顺治表示。
记者昨天从会议现场了解到,通过2016年全年的奋力推进,成都市21个总长59公里、总投资76亿元的地下综合管廊国家试点项目,已于去年底全部开工;截至目前,已建成廊体约17.06公里(其中试点项目11.16公里),完成投资约23.63亿元(其中试点项目20.57亿元)。到今年底前,59公里试点项目将全面建成并实现管线入廊。
按照目前的规划,全市到2020年计划建成管廊200公里,2025年建成500公里,基本形成全域成都骨干地下综合管廊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