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粽子店,整合了一条产业链,卖叶子的、卖包装盒的、职业包粽子的、租门市的……“刚开始哪有这么多,都是一家人把所有事情做完。”92岁的马婆婆算是这条粽子街的开山鼻祖,上世纪80年代,李婆婆在这条街上开启卖粽子先河,她和邻居梅婆婆、任婆婆紧随其后,年近70再度出山创业。当年的四位“开山鼻祖”,如今只剩下马婆婆尚健在。
马婆婆回忆说,当时老人们就在宿舍楼外拿簸箕摆个摊卖粽子。合伙两年,几位老人开始“单飞”,马婆婆也将自己一楼的房屋开了一个阳台,在自己家中做起了粽子生意。就连他们的小区也被更名为粽香苑。
开宗立派:
教授学徒谋生技能
一条街上开枝散叶
渐渐地,院子里的街坊邻居都跟着马婆婆等人学习包粽子,很多人学会了就走。有人劝她说,教会了徒弟饿死师傅。“露天坝子头的盐,大家吃。”这个重庆老太太倒也没有听劝,只要有人来学,她也不吝赐教。街上的粽子店陆续开到了28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