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向记者称,自己是一名昆虫爱好者,经常在成都周边山区捕捉野生萤火虫,然后带回家中或基地培育,“去年、前年我都抓过,每次大概两千只。”他表示,养殖的萤火虫会用于公司策划的活动。孙先生透露,目前自己养的萤火虫有1000多只,此前考虑到数量不够,才想到去外地购买。
至于宣传中提及“萤火虫都是经过交配的成虫”,孙先生表示,这是自己根据养殖经验来判断的,“成虫亮光两三天后,一般我就认为完成交配。”此外,他还提出,交配后的萤火虫的光会显得黯淡。“当然也不是百分之百都准确。”
孙先生告诉记者,在他看来景区的环境适合萤火虫的生存,“活动结束后,萤火虫会被就地放飞,希望能在这里繁衍出后代。”
不过,记者提出去往孙先生做萤火虫复育的“基地”参观时,被他以忙于布置场地为由拒绝。
农林局喊停
但萤火虫保护尚无相关法规
能否分辨萤火虫已经完成交配?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副研究员李学燕表示,从研究者的角度她无法判断萤火虫交配与否。“确实交配后亮度会黯淡,但是判断是需要耗费大量时间的。”成都华希昆虫博物馆馆长赵力向记者表示,除非看到萤火虫的“养殖基地”,才能判断萤火虫是否真的养殖,此外,有的商家会造一个假的养殖基地。“如果环境潮湿,又有足够的食物,例如蜗牛,那么萤火虫是有可能繁衍的。”赵力告诉记者。和他一样,李学燕也强调环境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