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台提供“共享篮球”的机器,被放置在金牛区体育中心篮球场边,运营方表示,要为篮球爱好者提供好的打球体验。但是,这台机器放置了一周多后,昨日下午,记者原地观察了一小时,并没有人扫码借球。“篮球场上,永远是球比篮筐多。”一位打球者告诉记者。
共享充电宝、共享雨伞、共享篮球等项目相继出现,专家认为,这种项目“只是贴着共享经济标签的租赁服务,体现了资金过剩和创意的缺乏,噱头大于实质,‘共享’的幌子便于创业公司融资、宣传。”
运营方:针对高校学生
金牛区体育中心的篮球场边上,上周开始出现了一台高约两米的“共享篮球”柜式机器。机器边上拴着打气筒,正面的6个方格内各放置了一个篮球,按照提示,需要先关注一个微信公众号,接着在引导下输入手机号注册,并支付49元押金,才可以扫码开箱取篮球。“目前是一块钱一小时。”运营方成都麦创创客空间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未来会涨至3元每小时。
金牛区体育中心的一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机器于本月6日正式运营。“当时运营公司介绍,这是一种共享经济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