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历史的演进,近几十年来,成都逐渐突破了“两江环抱”的格局,但是“中轴重城”的城市格局愈发明显,也就是以天府广场为原点呈同心圆式扩张。这既是历史格局的延续,也交织着现代城市发展的冲动。古蜀国开明王朝为避水患,连迁多座都城后,最终在成都构筑城池,取周王迁岐“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命名这座都城。
至今,成都城名未变,城址未易。唐代高骈为抵御吐蕃、南诏进攻,扩建成都城池、改造水系,又形成了成都“两江环抱”的城市格局。然而,这一格局已经使得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剧。截至2016年年底,成都管理的人口已经达到2030万人。而且正以每年50万人的速度新增,主要聚集于中心圈层。据测算,到2030年全市经济总量将达3.8万亿、人口规模也将突破2200万人的承载极限。
快速发展的成都经开区 本报记者 朱大勇 摄
不仅如此,中心圈层国土开发强度达到84.8%,在上一轮工业空间布局中,规划工业集中发展区总面积362平方公里,90%工业用地已经出让,全市工业存在发展空间不足、地均产出效率低、园区规模过于均衡等问题。
现实是历史的延续,也是未来的起点,从历史溯源可以探寻城市发展规律。成都4500年的城市文明史表明,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根据趋利避害原则调整城市战略布局,是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和客观规律。
成都市第十三次党代会决定重塑城市经济地理,从优化城市空间开局起步,推动城市发展战略调整。成都国家中心城市产业发展大会进一步明确:着眼城市产业发展战略目标,优化城市产业空间布局;着眼城市均衡发展和外溢能力提升,优化中心城区布局;着眼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优化产业功能区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