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生活
成都市重拾农耕文明之美 从修复1000个川西林盘开始
2017-11-27 10:31:26  |  新闻中心 旅游频道成都旅游 

A

在消减的川西林盘

余花龙门子位于乡村主干道旁,这里住着90多户200多人,房子是川西最常见的青瓦白墙,随处可见各种乔木和竹林。步行不到十分钟的地方,就是村民劳作的地方——大片的葡萄基地,整个群安村以葡萄种植闻名。

余花龙门子里的村民大多姓余,这跟林盘的历史有关。在林盘入口处的一块牌子上,写着林盘的“过去”:余花龙门子初建于清光绪年间,始建者为清朝武举人余腾海。余氏本系成吉思汗(铁木真)后裔,明初易姓迁居,辗转至崇,迄今已历三十余代。

林盘中央的余氏宗祠,已有200多年历史,是余花龙门子中最具象征意义的民俗文化载体。每年清明,村民都会在这里祭祖。

在崇州市住房和建设局村镇科科长杨民看来,余花龙门子体现了典型川西林盘的主要内涵:核心区域的民居建筑,围绕在建筑周围的林地,最外围的农田。这样的川西林盘,也被认为是天府文化、成都平原农耕文明和川西民居建筑风格的鲜活载体,具有丰富的美学价值、文化价值和生态价值。

但这样的川西林盘在不断减少。余花龙门子的斜对面,就是一个规模较大的村民集中安置点。“以前村上有20多个林盘,后来随着土地综合整治的推进,很多村民住进了集中安置点,现在村上的林盘只剩下四五个了。”群安村村支部书记余江涛说。

这不是个案。2011年,都江堰市建设局统计到的该市川西林盘数量是600多个,而现在已减少到500多个。在都江堰市建设局村镇科科长张习平看来,城镇化加速,土地综合整治推进之外,原住民的离去,也是一些林盘消失的重要原因,“林盘很多地方水、电、气这样的基础设施一直没有完全覆盖到,一些村民搬到了条件更好的城区,原住民没有了,林盘自然也就消失了。”

本文共4页 1234
来源 四川日报  |   作者 蒋君芳
点击阅读更多【川西林盘】新闻
成都市重拾农耕文明之美 从修复1000个川西林盘开始
成都市重拾农耕文明之美 从修复1000个川西林盘开始
[下篇文章] 金牛区郎家桥村村委会设“长寿奖”16年承诺兑现 百岁寿星领走10万元
[上篇文章] 27日11时至11月28日9时将有大件运输经过成都 过往车辆请提前避开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广告联系 | 加盟合作 | 联系我们
欧咯®旗下网站 成都热线
Copyright © 2006-2021 CDRX.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欧咯®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