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原创音乐”
业内专家支招“音乐之都”打造
在世界文化名城建设大会上,成都高品质建设国际音乐之都有了时间表和路线图,昨日不少业界专家给出了自己的建议。汪京京认为,成都具有音乐的良好氛围,从当年的“超女”到如今红遍大江南北的歌曲《成都》,涌现出了一批与成都有关的优秀音乐人和音乐作品。但成都音乐产业真正要在全国乃至世界立足生根开花,还得靠大量原创作品说话,“比如,成都可以充分挖掘藏羌彝等民族原创音乐资源。”
这一看法也与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常务副理事长王炬的观点不谋而合。王炬回顾,改革开放40年以来,音乐产业最直观的改变,可以从本届峰会“改革开放40周年音乐产业发展成就展”看出,比如展览的收音机、手风琴、磁带、黑胶唱片播放器、CD、音乐软件等“播放载体”的转变,几十年前一首歌“一夜走红”的盛况在如今十分少见,音乐市场被分化为更为多元化的受众口味,这些变化为“民族原创音乐”提供了机遇。“在东郊记忆演出的音乐剧《蜀女卓文君》,就融合了川剧、四川民歌等音乐元素,并用现代流行的方式表现出来,这就是民族原创音乐作品的一个探索,也是成都音乐产业未来可以重视的发展方向。”
本报记者 陈蕙茹 摄影 张青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