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与城市筑梦同行
□本报评论员
在成都大学隆重庆祝建校40周年前夕,教育部发文同意其恢复校名,我们熟悉的“成大”回来了。
现代大学是城市高度发展的产物,孕育于城市,又反哺城市。成立成都大学—东盟艺术学院,建立中国农科院成都研究生分院、成都大学新华三IT学院、成都新闻学院、天府文化研究院、成都研究院、成都会展经济发展研究院、成都足球学院等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平台,今天的成都大学,已发展成为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应用型综合大学,“校城融合”更成为其鲜明的办学特色。与美国新罕布什尔大学共建孔子学院,与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余所院校建立校际友好合作与交流关系,在校留学生近600名,今天的成都大学和成都一样,更加有国际范儿。
大学因城市而兴,城市因大学而盛。大学是城市文化的高地、城市创新的源头、城市文化的摇篮和城市开放的名片。大学的知名度越高,城市的知名度也越高;大学的创新能力越强,城市的创新能力才能更强;大学培养更多的一流人才,城市才能留住更多的一流人才。
在成都大学39年的发展历程中,有25年是以“成都大学”校名办学,此次恢复旧名,意味着经过多年努力和不懈追求,学校的办学水平再次踏上新的台阶。
大学必将因梦想而常新,城市也将因梦想而行远。成大和成都,必将因结伴同行而倍增信心、倍添力量。
我们真诚希望成大与成都,以实践致敬梦想,以合作共筑辉煌,让城市梦、大学梦,持续花开灿烂、硕果累累。我们真诚期盼,广大成大校友无论身处何方、身居何职,都始终记住母校,记住曾经朝夕相伴的城市,既在成都挥洒青春,又在成都成就梦想。
◇人物专访◇
成都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谭平:
见证校名“失而复得”
成大就是念兹在兹的家园
“成大的成功更名,是全校师生共同努力的结果,可喜可贺!”在成都大学已经工作了30年的该校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谭平,见证了成大校名“失而复得”的个中甘苦。在谭平的心中,成大就是他30年辛勤耕耘、念兹在兹的家园。
成都大学首届毕业生、西南民族大学教授秦和平:
校恩师恩难忘
祝福母校各项建设越来越好
“恭喜母校!成大此次得以更名,真是实至名归,我由衷地为她成功更名而感到自豪。”成都大学首届中文系历史专业毕业生、西南民族大学教授秦和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难掩心中的激动,“母校是我最美好的回忆,也是我梦想开始的地方,作为成大第一届学生,我深感知识就是力量,是成大改变了我的命运。”难忘校恩师恩的他借本报平台,祝福母校各项建设越来越好。
成都大学2018届毕业生张珂菁:
40华诞回母校
送上衷心祝福
“我在千里之外,祝福母校!”对于成都大学2018届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张珂菁来说,今年可是喜事连连。她不仅在今年硕士研究生考试中顺利考取了云南大学2018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更迎来悉心栽培了她的母校——成都大学的成功更名。记者致电张珂菁时,她激动地表示,“7日母校正式更名,8日母校将迎来40周年华诞,我于7日下午坐飞机赶回成都,以校友的身份回到母校送上自己的祝福。”
◇记者手记◇
风雨兼程40载
砥砺前行新成大
大学校名,是属于千万学子的精神坐标,是属于城市文化的形象资产,也是属于一座学校、一座城市、一个时代的共同记忆和精神财富。对于数易其名的成都大学而言,更名是夯筑学校精神根脉、彰显办学精神的必然之举,对于成大、对于成都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和价值。
相信这次“正名”将为成大的发展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为成大40周年校庆华诞献上大礼。
本组文图由本报记者 王李科 采写
◇新闻延伸◇
加快破除壁垒 促进仿制药研发
中国仿制药研发与生产联盟在蓉成立
本报讯 (记者 王李科) 在成都大学40周年校庆来临之际,12月7日,由成都大学参与主办的2018中国仿制药产业高峰论坛在四川成都开幕。在本次高峰论坛上,“中国仿制药研发与生产联盟”正式成立。
本次高峰论坛,来自药品监管机构、行业知名高校院所和制药企业的500余位专家学者齐聚,一起分享仿制药研发共性技术经验,并针对政策法规、研发技术、发展趋势等行业面临的共同难题与挑战进行深入研讨。
“我们要面向未来,做强做大中国的仿制药产业。”在论坛演讲环节,《中国抗生素杂志》主编刘昌孝院士作了题为《质量是生物医药发展和保障药品安全供给的基础》的报告,就生物医药创新与仿制平衡的发展战略进行了深度剖析和前瞻性思考。同时,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首席专家胡昌勤研究员在做《对抗生素一致性评价研究的思考》的报告时,用具体的实例分享了仿制药一致性评价过程中关键问题的解决之道,为注射剂一致性评价提供了指导性见解。此外,与会专家学者还通过主题演讲、交流研讨等多种形式就仿制药研发共性技术经验等方面进行了互动和深入探讨。
同时,在本次高峰论坛上,正式成立了由四川抗菌素工业研究所牵头,联合18家国内知名科研院所、高校和骨干制药企业共同发起的“中国仿制药研发与生产联盟”。该联盟旨在创建稳固高效且可持续的协同攻关链,加快破除制约我国仿制药高水平研发和高质量生产的壁垒,促进仿制药研发,提升仿制药质量疗效,提高药品供应保障能力,更好地满足临床用药及公共卫生安全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