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生活
媒体评论:让孩子懂事,并不只立规矩那么简单
2019-11-02 23:32:37  |  新闻中心 成都教育教育新闻 

所以,当我们要求孩子懂事之前,可能首先需要父母能先设法去理解孩子。比如,在孩子遇到陌生人不想打招呼的时候,父母不要去强迫他,而能在他耳边轻声告诉他:“我知道你有点紧张了,是吗?那么,等你准备好了,我们再去打招呼如何?”

或者,我们干脆不去要求,而是身体力行地做好自己,行为举止合乎礼貌,孩子看在眼里,随着他们长大,内心越来越有力量时,父母的言行都会内化在心中。到那时,见面打招呼才是自然而然的情感流露。

立规矩,又是什么呢?往小处说,大概是每个家庭的风格。比如吃饭的时候请长辈先吃,别人帮助你的时候,要说谢谢。这其中包含着一个内核,即培养孩子尊重他人的品质。

而如果立规矩伴随着的是羞辱和惩罚。那就违背了立规矩的初衷,就和培养孩子懂事之前需要先懂得孩子一样,希望孩子尊重他人,前提也是要先尊重孩子,让孩子体验到被尊重。

建立规则,大概可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身体力行的榜样作用。如果你希望孩子在吃饭过程中不讲话,那么全家都应该在吃饭过程中不说话,慢慢地孩子就会潜移默化这些规矩;而不是成人可以在进食过程中讲话,只有孩子需要“守规矩”。

不以恐吓威胁为手段。如果父母非常不希望孩子做某些行为,那么应该直接告知孩子哪些行为不可以做,而不需要恐吓孩子:如果你这样做,会发生可怕的事情,会遭致何种惩处……以夸大危险的方式描述后果,期待借此震慑孩子,只会模糊规则的意义。

规则应在行为发生之前讲明。孩子的一切行为,都需要在一个有规则、有限制的领域内实施,而这些规则是事前的约定,而不能事后立法。否则对孩子来说,一切行为举止的后果都是无法预见的,是在不可知的领域内撞运气,只是有时候运气不错,恰好逃避了责罚,有时候运气不佳,所以遭致惩罚,由此规则的意义也就丧失了。

界限与规则,是约束,更是保护,它的存在给孩子带来稳定踏实的感觉,如果我们可以在建立规则的时候,抱持温柔且坚定的态度,并且在行为发生前树立边界,告诉孩子哪些行为是禁止的,那些行为是自由的,孩子才能感受到安定,体会到自在。

本文共2页 12
来源 中国青年报  |   作者 薛畅
点击阅读更多【家庭教育】新闻
天津举行首届家庭教育宣传月活动线上启动仪式
媒体聚焦:儿童青少年的人际交往,家长需要担心吗?
家长如何摆脱“身高焦虑”:易陷入增高骗局或药物滥用误区 引导孩子接纳自己本来的样子
家庭要为青少年提供心理营养:创造积极的情感,示范给你的孩子
成华区推“4C家长制度”:完善家校社三方协同家庭教育长效机制
成华区推“4C家长制度”:完善家校社三方协同家庭教育长效机制
媒体评论:干预孩子不良行为不是私事 家庭教育亟须专业指导
媒体评论:让孩子懂事,并不只立规矩那么简单
北大留美硕士万字长文控诉父母追踪:当事人父亲落泪盼儿心灵健康
[下篇文章] 本科生毕业论文有没有存在价?病根没找到别急着开药方
[上篇文章] 公安部拟推出新规治理交通违法 非现场交通违法可异地处理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广告联系 | 加盟合作 | 联系我们
欧咯®旗下网站 成都热线
Copyright © 2006-2021 CDRX.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欧咯®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