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都是中国楹联起源地 深入发掘成都名联的当代价值
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泉。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不少楹联的内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脉相承。
楹联是从古诗发展起来的,中国第一副楹联便是五代后蜀主孟昶拟出的一副春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楹联习俗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有着重大价值。2005年,国务院把楹联习俗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成都名胜古迹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对联,文字凝练,情致婉转,意味深长。名联是我们成都的一笔巨大的文化财富。我们成都人应该多关注,多深挖这一文化富矿。”昨日,在“感受汉字之美”活动首堂互动课书法欣赏课程现场,看着孩子们拿着毛笔书写着唐诗,来自龙舟路小学的授课老师陈智宁向记者感慨道,成都的文化资源丰富,但是现在名联可能是常常被大家忽略的一个文化富矿。名联是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它不仅能够展现成都深厚的文化底蕴,其折射出的哲理,也常常能够给当代人带来借鉴意义。他呼吁,成都应该多多重视这一富矿,深入发掘成都名联的当代价值。
成都是中国楹联起源地
留有大批名人名家名联
43岁的陈智宁告诉记者,他接触书法有10多年的时间。在授课之余,他常常前往武侯祠、杜甫草堂、望江楼公园等处欣赏名联,吸取其中的艺术养分。他说,特定时代的对联记录历史,甚至对联本身就是历史。他解释说,对联,也称对子、桃符等,是我国的民族文化瑰宝,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它又被称为楹联,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体现了中国的传统哲学渊源和深层的民族文化心理。
“现在许多成都市民也许还不知道,我国最早的楹联就是出现在成都的。成都是中国楹联的起源地。”陈智宁颇为自豪地说,楹联是从古诗发展起来的,中国第一副楹联便是五代后蜀主孟昶拟出的一副春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楹联习俗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有着重大价值。2005年,国务院把楹联习俗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陈智宁如数家珍地说,成都很多名胜古迹都留有大批名人名家的名联。清代文人顾复初、何绍基、钟云舫等撰写的名联,当年传颂一时,至今耐人寻味。充满诗情画意的楹联,为城市景点增加了文化内涵和浓浓的书卷气。穿行于各景点间,欣赏文采斐然的楹联,是一种美的享受。陈智宁认为,流传下来的古代优秀楹联,不仅能点缀一个景点,有时甚至能指代一座城市,人们常常会因一副楹联而联想起一座城市,如提起“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就想到成都。他建议:应该深入发掘成都楹联的当代价值,让成都人在美的熏陶中感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超越时空的巨大魅力。


028-86612222
028-86969110 96111
028-85587777 85555046
028-88881890
028-84321999